铁轨依旧安静地躺着,却不见往日的列车 陈惠华 摄
东南网漳州1月7日讯(本网记者 林永清 陈惠华 文/图)1月4日17点21分,K244次列车缓缓驶出了漳州东站,54岁的张强盛站在站台,望着列车久久不能离去,他多希望这趟列车就停在那里。
随着K244次列车的离去,拥有62年历史的漳州东站,正式结束了它的客运使命。漳州东站,原名郭坑站,建于1956年,隶属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漳州车务段管辖。近年来,随着闽地多条动车线路的开通,漳州东站终于迎来了它离开客运岗位的那一天。
1月6日,东南网记者来到漳州东站,看到空旷的火车站广场上冷冷清清,几乎已经没有了人影,候车大厅的大门紧闭,售票窗口还在,却已不见售票人员和排队等候的乘客;候车室内也是空空荡荡,再不见候车的旅客;火车站上,20条火车轨道依旧安静地躺着,只剩零星的几趟运货火车停靠在那里······
谁能想到这座火车站曾经繁华一时。客车的停运,带走了太多漳州人的回忆。昨日,东南网记者走进漳州东站,采访了几位在漳州东站工作了20多年的员工,附近店铺的老板以及乘客,听他们讲述和这座车站的故事,曾经的“芳华”值得被铭记,让大家再道一声:再见,漳州东站!
列车远去了,张强盛摘下了车次牌 苏晟 摄
张强盛:多希望最后一趟列车停下来
1月4日,漳州的天气和几天前一样,一如既往的阴冷。当天,也是漳州东站最后的一次客运作业。
张强盛带着复杂的心情,早早的来到了漳州东站,他是漳州东站的最后一班客运值班员,他将见证漳州东站最后完成它的客运使命。
当天,客运班车不多,候车室内寥寥无几的旅客自顾自玩着手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看着空旷的候车室,张强盛内心充满心酸和伤感,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他挂上车次牌、检票、带着旅客到月台,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乘客。
“呜——呜——呜——”17点21分,随着汽笛声响,由厦门开往西安的K244次列车缓缓驶出了漳州东站,张强盛送走了最后一批旅客,他站在站台久久不能离去,他多希望火车不要走了。之后,他锁好了候车室的门,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班岗,离开时,又回头望了一眼这座火车站。
20年前,张强盛从华安站调到漳州东站,从一名客运员,到行李员再到客运值班员,他见证了漳州东站的繁华,到如今的冷清。他的心情极其复杂,“说不出的味道,看着最后那辆客运列车离去,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
他想起了漳州东站繁华的时候,单客运的工作人员就有68人,那时候他经常要从早忙到晚,“当时客运班次多,旅客也多,我们经常要三班倒。”张强盛回忆说,遇上高峰期,他要从凌晨1点多,忙到次日的凌晨,“虽然很累,但看到当时的繁荣景象,心里还是很欣慰。”
如今,这座繁荣一时的火车站已经安静下来了,而张强盛也调到了诏安动车站,在新的环境继续站好他客运岗位上的班。
列车缓缓驶进了漳州东站,月台上只有零星的旅客 苏晟 摄
苏晟:我们还会坚守岗位,发挥漳州东站的余热
苏晟在漳州东站担任后勤保障工作,至今已经22年。1月4日那天下午,望着最后一班客运火车的远去,他默默的在心里道了声再见。
1997年,19岁的他从福州技校铁路运输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漳州东站。20多年来,在这里度过了美好青春的他,见证了漳州东站曾经的繁忙与辉煌。
“我刚来这里上班的时候,还没有候车厅和售票厅,站前广场也没有铺水泥路,条件比较简陋。当时在漳州要搭乘火车只能到郭坑站,所以每天站前广场都排满了人,当时7条功能性轨道,6条货物线、专用线都停满了火车,有200多名工作人员,车站一天到晚熙熙攘攘、人来车往。”苏晟回忆道,“特别是每年春运的时候,大批的回乡民工就聚集在小小的售票窗口前,拖着行李带着棉被,彻夜的排队买票,等车回家。火车上过道里全塞满了人,乘务员甚至要帮忙把乘客托举着从车窗爬进车内。”
2013年12月,厦深铁路竣工通车,漳州站成为龙厦铁路与厦深铁路的枢纽站。“高铁开通,出门更加快捷、便利,大部分客车分流到了漳州站,目前漳州东站只保留了K1210往上海、K244往西安、K946往贵阳3对客运,货运业务也由月装1000多车锐减为现在的100多车左右。”苏晟介绍道。
“其实自从漳州动车站建成后,这里的乘客一直在减少,大家也都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了,并不是很感伤,这是漳州铁路事业发展和进步,我们都应该感到高兴。”苏晟笑着说道,“现在我们这里的员工就剩50人左右了,虽然已经没有客运业务了,但是货运还在,我们还是会继续坚守工作岗位,发挥漳州东站的余热。”
助理值班员正送走离去的列车 苏晟 摄
章杰:漳州东站虽然冷清了许多,但我们的工作热情没有冷
1993年来到漳州东站工作的章杰,负责车站的指挥调度,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6年。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张表打交道。火车该走哪条轨道,什么时间进站,什么时间出站,全在我的‘掌控’之下。”章杰摊开桌上的《漳州站班计划技术作业表》,向记者说道。
2004年到2012年,是漳州东站最高峰的时代,那时一天接发客车15对,开往西安、南京、北京西、太原、贵阳、重庆、南昌、合肥、杭州、昆明、上海、广州、郑州、武夷山、景德镇等地,货车五六十对,还开通了多趟行包快运专列、五定班列,有漳州直达乌鲁木齐、沈阳、哈尔滨快速货运列车,漳州东站每天都很忙碌。
“以前站里有客车和货车,这张表格都是密密麻麻写满了时间和排班,每天都很忙碌,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日没夜的,有时候值夜班困到在铁路上打盹。”章杰说道,现在只剩下货车了,工作量也相对轻松了些。
章杰是个“铁二代”,他的父亲也在铁路系统工作了一辈子,子承父业,他说,我和我父亲的青春都献给铁路事业了,对东站还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虽然现在这里冷清了许多,但是我们对工作的热情不会减少,我自己也会继续坚守在这方小小的工作岗位,继续服务后方,完成东站的货运使命。”
漳州东站火车站广场上冷冷清清 陈惠华 摄
郭阿姨:火车站客运停了,我也打算把饭店关了
火车站广场边上,郭阿姨在这里开饭店已经有20年了,今年62岁的她刚好和漳州东站同岁。
郭阿姨是郭坑本地人,20年前,她们一家在漳州东站附近开了家饭店,她也是见证了漳州东站的兴衰。如今饭店已经很少有顾客光顾了,但郭阿姨依旧在店里认真的剁着肉馅,她不时停下手中的活儿,和记者说起漳州东站往日的辉煌。
“那时候这边的旅客非常多,我们的店也常常是坐满了客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郭阿姨不时感慨。她说,最初火车站广场还没建,她们的店就开在那边,每天看着旅客排队买票,候车厅里也是常坐满了等车的旅客,火车站周围也是摆满了各种摊贩,“那时候真的非常热闹。”
后来,火车站广场建起来了,她们的店就搬到了广场边上,但是生意依旧红火,边上摊贩各种吆喝声也常常不绝于耳,到处都是载客的的士和摩的。“特别是到春运的时候,旅客都是通宵排队买票。”郭阿姨说,那时候她们每天凌晨两点多开店,然后一直经营到晚上11点多,“客人太多了,每天满前忙后的,一直站着,都没有时间休息。”
但是,2012年漳州动车站建起来后,漳州东站的客流就慢慢的减少了,到现在她们店偶尔的一些零星的客人,“现在这边客运也停了,开了这么多年的店,也累了,我打算也把店关了,今后就休息养老!”
空空荡荡的候车室,再不见候车的旅客 陈惠华 摄
林雪燕:坐火车那段时间虽然苦,却也值得
漳州东站留下了太多漳州人的回忆,来自长泰的林雪燕就是其中的一个。如今,她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回忆起上大学到漳州东站坐火车那会儿,很有感触。
“那时候第一次独自离家去千里之外的地方求学,也是第一次独自坐火车。”她说,爸爸妈妈没办法陪她去学校,就送她到火车站,当时还有月台票,妈妈硬是帮她把一个大大的行李箱提上火车,林雪燕怕火车要开了,一直不让妈妈上火车,妈妈却执意把行李帮她提到座位上,之后还不肯离去,林雪燕就焦急地催促妈妈下车,一直把她推下车,就在她刚下车时,火车就启动了。“后来老妈说,她是一路哭着回家的,担心我一个人坐车,一个人出远门,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和生活。”
她说,每次寒暑假回家,妈妈总是都骑着辆有点破旧的摩托车接送她,送的时候是晚上,接的时候是凌晨,风雨无阻,“老妈就是这样陪着我在这个火车站冬来暑往的。”
她回忆,那时候到漳州东站的旅客总是很多,候车厅满满都是人,火车车厢也是拥挤不堪。那时的火车票还没有实行网上购票,买票都要提前到火车站售票窗口排队购买,而买票队伍总是排得很长很长,要等很久的时间才能买到票。
漳州东站也留给了她许多感动,“大学四年坐火车的经历,我从没有遭遇过小偷,反而遇到了很多好心人。”她说,大四寒假那一年,她提前打包了三个行李箱带回家,上车的时候是同学帮她把行李提上车,下车时候一个不认识的小伙子见她一人拎着那么多行李,自己还没到站就先帮她把两个行李箱搬下了车,然后自己再上车。
漳州东站坐火车那段时间虽然苦,但她觉得是非常值得的。
陈旧的出站口依然在那里,却再没有了匆忙的旅客 陈惠华 摄
上世纪80年代的漳州东站(漳州车务段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