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农民拉着绳索在稻田里翻动稻花促进授粉(资料照片)。陈晓星 摄 补强商业化育种短板 外来“芯”还是本土“芯”?凸显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必要性。 业内人士认为,福建种业还存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亟待加强、现代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不足、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弱、良种推广与营销体系不健全等短板问题。 在康英德看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是种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们的育种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校,依托课题组开展。”康英德说,“在当前评价体系下,选育出来的品种同质化问题突出,突破性品种不多,与农业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本应作为种业创新主体的企业,则显得创新乏力。 以建宁县为例,尽管全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规模领跑全国,但由于缺乏源头创新,更多的时候像水稻种业的“富士康”。 “为种业公司提供代制种服务,利润微薄,每斤就赚几毛钱。”福建禾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仁晖说,为改变这一局面,禾丰公司从2014年开始,通过引入专家团队、与科研院所合作、品种有偿授权等方式,自主开发水稻新品种,目前累计有36个水稻品种通过审定,是全县唯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种公司。“尽管自主品种仅占公司制种规模的10%左右,但利润是代制种的十几倍。” 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既要通过政策支持赋能创新型企业,更要理顺科研院校与育种企业的职能分工。 “科研院校应把精力重点投向公益性基础研究,譬如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鉴定,以及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基础技术创新,为企业育种提供配套支持。”康英德认为,种业企业则应敏锐洞察农业生产与消费两端的新动向、新需求,不断开发适销对路而又高产稳产的优质新品种。 同时,有必要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协同攻关、联合创新的合力。 “支持种业企业与农业科教机构联合共建现代种业产业研究院,推进政产学研联合育种攻关。”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陈永共说,去年以来,省农科院在全省建成12家农业产业研究院,种业创新是其中重要内容。 围绕浦城米业转型,省农科院与浦城县政府、本土农企浦城县闽越山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建设浦城米业研究院。 “我们力争用3至5年时间,为浦城大米产业振兴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价值科研成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说,省农科院最新育成的优质稻品种“福香占”已率先在浦城推广6000余亩。 “以前,我省种业企业规模小,多数只做原种繁育、生产和销售,普遍缺乏研发创新能力。近年来,在有关科研院所的引领下,通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相关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省种子总站站长朱鸿说,“十三五”期间,福建水稻育种团队育成的53个新品种中,有22个品种是由企业主导选育的;设施蔬菜育种团队育成的27个新品种中,有16个品种是由企业主导选育的。 现代种业走向产业化 把西红柿苗嫁接到茄子上,把黄瓜苗嫁接到苦瓜上,把西瓜苗嫁接到冬瓜上……在位于厦门市翔安区的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过程只需要在电脑屏幕前动动手指,便可自动实现。 “传统蔬菜栽培种苗,根部供养不足,容易滋生土传病害,通过人工嫁接,有助于增强种苗抗性,提高营养吸收率。”如意种苗公司总经理助理潘来春说,作为福建省率先开展蔬菜嫁接苗工厂化生产的企业,如意种苗从国外引进全自动播种机、嫁接机等前沿设备,每年为省内外供应嫁接苗5000多万株,实生苗1000多万株。 好种也需要育好苗。种业创新,最终指向种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厦门创新产业化发展模式,率先在全国开创蔬菜育苗集约化生产、订单销售的种苗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目前,厦门每年生产品种优良、抗病虫害、耐旱、产量高的蔬菜嫁接苗2.5亿多株,不仅能满足本省的需求,还推广辐射到贵州、云南等7个省区,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 与蔬菜种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甘薯等传统粮食作物种业产业化进程踟蹰不前。一个典型表现是:优质健康种苗供应能力有限。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福建甘薯育种发展稳健。”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邱永祥说,作为最早引进甘薯的省份,福建甘薯育种不乏亮点。其中,叶菜用甘薯育种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鲜食型品种育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好品种有,好种苗却稀缺。“农户依然习惯自家留种育苗。”邱永祥说,种苗未经脱毒处理,病菌逐年累积,虫卵难以有效去除,加上育苗方式粗放,缺少壮苗措施,育出来的种苗抵抗力弱,更易受病虫害侵扰。“家庭育苗方式已不合时宜,应加速种苗产业化进程,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健康种苗标准化繁育基地,同时健全甘薯种苗质量溯源机制。” 推进种业产业化,更要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土壤,其中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 “培育一个蝴蝶兰新品种至少需要6年时间,而申请新品种权少则又要3年时间。每年,我们需要栽种10万株实生苗,从中挑选优良单株,每年育种投入超过200万元。”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华珍说,公司自主选育的数十个蝴蝶兰品种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数量位居行业前列,但时常遭遇侵权的烦恼,“蝴蝶兰品种侵权几乎无技术门槛,只要获取植株花梗芽或组培苗,就可通过无性繁殖大量扩繁”。 业内人士呼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净化种业市场,为种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健康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