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县岩溪镇内的青年果场,工人们将初加工后的芦柑进行包装。福建日报通讯员 白志强 摄
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
“芦柑在长泰有过辉煌,但盲目加速发展,却对柑橘苗木没能合理规划和管理。”长泰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薛卫东坦言,在黄龙病攻陷柑橘之际,唯有坚持执行标准化生产的镇办果场,幸免于难。
2006年,长泰县政府在青年果场建立20亩无病苗圃,每年为当地果农提供无病壮苗4万多株。“有了无病苗木,还需规范技术措施。”青年果场负责人叶阿生介绍,在实际生产中,许多果农未能在关键环节使用好生产资料,甚至不够规范。他表示,如果都严格按照《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产量和品质都能有较快的提高,直接影响销售价格。
基于此,当地建立起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示范片,引导全县果农参考示范农业,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许万金带领记者参观果场,介绍自己种植无病芦柑的经验。“要想芦柑不生病,还得种植无病苗木,从源头上杜绝病苗入园,并且及时防治柑橘木虱,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把控对提高产量来说,至关重要。”
如今,许万金的合作社规整农作面积1600亩,当中就有20多户村民种植芦柑。一到采摘季,许万金则负责一手市场价,为村民的芦柑谋划营销之路。
“黄龙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了解它。”许万金说,为了不在同一个坑洼跌倒第二回,他时常组织村民们到规范化生产的果场取经,也邀请农业专家上各家的果园里指导教学。
“早年长泰有独特的芦柑品种,名为岩溪晚芦。在保持芦柑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比一般芦柑晚熟2个月。”许万金认为,岩溪晚芦在一定程度上可错开柑橘上市高峰期,第一波市场冲击后,或可期待岩溪晚芦后发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