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果农正在采摘芦柑。福建日报通讯员 白志强 摄 地标光环寻求二次回归 去年年末,以“六十,柑好”为主题的长泰县五四青年果场品牌发布会暨产品见面会在厦门举行,在产品见面会上,有展现欢庆芦柑丰收的舞蹈,还有以芦柑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地产跨界合作等环节。一场见面会,成为长泰芦柑重回大众视野的开端。 “我们把青年和家庭作为目标客户。从青年对产品特点的关注度,和家庭对产品需求度来判断价值。”长泰县岩溪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金玲认为,品牌需要品质作支撑,因此产生了“六十,柑好”“酸甜生活,少点渣”等一些增强消费认知的口号。 “以往来果场的熟客,总是会带走成百上千件的芦柑。但现在,芦柑市场日渐式微。”叶阿生说,两大果场此去探路,发现在本省举办的产品推广活动已过于局限,要想品牌被更多人认可,还需徐徐图之。 目前,长泰县共有镇办果场3个,合作社17个,家庭农场32个。一个合作社每年就可生产芦柑50万公斤,丰产不丰收是他们集体面临的难题。 “1月中旬,长泰芦柑通过电子商务,网销1万公斤,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漳州市商务局电商科科长黄喆煜认为,当地果农对品牌推广意识还相对薄弱,仅有少数果农运营网店。虽然好东西自然有人买,但品牌重塑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自信,应适当调整价格。趁年前还有个别物流未停止运输,将一部分芦柑先行抛售,避免屯积到年后,影响晚芦的销售市场。 “提高品牌的认知度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两年三年甚至是五年十年,还要走到更远的地方。”黄喆煜说,虽然今季南方的柑橘价格低靡,但内蒙古、哈尔滨一带的柑橘供不应求,价格均在14元/公斤以上,仍是一片广阔的市场。 在采访期间,已经有果农主动思索芦柑的新销路,提高芦柑附加值。许万金就是其中之一,他正着手研究芦柑深加工产品,寻求芦柑的二次加工。 “有位调酒师告诉我,芦柑品质高可酿果酒。目前,我们已在调酒阶段,预计春节能提供第一批试调酒,节后方可购置调酒设备。”许万金很是兴奋,他告诉记者,若芦柑能够批量制酒,方可解决万吨芦柑销路,带领合作社果农三次创业。 长泰芦柑已来到了路口。吸取了教训的长泰芦柑,变得慎重许多。因为,他们期待这场“柑”霖,已经有些年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