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西苑乡凤山村发挥旧村改造、土地复垦、“造福工程”等政策叠加效应,建设34幢新民居组成的凤山新村,并完善配套设施,村民住得更舒心。 张力 摄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孤儿寡母有了保障。”10月16日,74岁的仙游县郊尾镇伍狮村贫困户苏碧姐一见到前来采访的记者,就高兴地说。该村村委会主任王盛胜介绍,苏碧姐老人与21岁身患重病的孙子相依为命。镇村两级为其孙牵线学习掌握电子商务技能,从事淘宝营生,同时协调农信社为其办理5万元小额信贷,由村里牵线搭桥,对接加油站业务,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投放,并与加油站经营者达成协议,不论加油站赢亏,每年确保苏碧姐家1万元的分红。 市农业局扶贫开发科科长陈立新告诉记者,健全财产性收益扶贫机制,激活金融扶贫造血功能,确保贫困户有固定分红收益,是我市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开展精准扶贫,确保贫困户悉数如期脱贫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多举措,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工作,全面打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据市扶贫办副主任、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局副局长黄金辉介绍,我市共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88个,建档立卡贫困对象9807户31335人,其中国定标准贫困人口7977人,省定标准贫困人口23358人,摸清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产业等“四因四缺”关键要素(因病致贫率达51%、因残致贫率达30%),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已完成脱贫减贫20145人,完成省里下达任务的150%,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20个,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确保完成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工作。 对贫困村挂钩帮扶 “五云五云,步步见云”,说的是华亭镇五云村几个散落在山顶的自然村。其中,位置最高的落岭自然村,只有10户人家。打一瓶酱油,都要走10里路下山。我市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这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月17日,记者来到五云村采访,看到10户人家已经全部下山,搬迁到五云村中心位置。据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林玉满介绍,镇、村给落岭10户人家规划了宅基地,向上级争取了每人2500元的补助,他们已全部下山建房居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脱贫。 我市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采取“领导挂钩、部门帮扶、干部驻村、企业结对、资金捆绑”五位一体的方式,由37位市级领导、50位县区领导、88名驻村干部、104家莆商民营企业对全市88个贫困村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坚持“缺啥补啥”的原则,促进贫困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综合发展。 今年以来,37位市领导分别深入挂钩帮扶贫困村,召开现场协调会,议定帮扶方案,确定帮扶项目122个,帮扶资金4716万元。市直单位党员干部对贫困村的贫困户实行再覆盖再帮扶,做到“五个一”,即“摸清一个底子、选择一个项目、每季走访一次、办好一件实事、记好一本笔记”,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资金、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帮助多增收、稳增收。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我市探索贫困户直接参与生产、就业带动、资产入股收益三种模式,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全市产业扶贫多点开花,增强贫困对象造血功能。 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企业选好产业,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贫困户只需做能做的事。城厢区企业家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拓宽贫困户“妈祖面”“桂圆干”“地瓜粉”“枇杷膏”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仙游县龙华镇金溪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壮大了茶叶产业规模,村内茶叶年产值突破亿元,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稳定增收。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发挥“村企结对”帮扶作用,引导结对帮扶企业聘用贫困对象就业,鼓励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用工时优先聘用贫困对象。莆田市鑫龙鞋业、珍宝电子等18家企业专门腾出就业岗位,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就业,吸纳贫困户就业230人次;河南闽兴建设公司在仙游县龙华镇金溪村雇佣45名贫困对象参与承办的茶园管理,每人每月工资1800元。 支持贫困户将自有土地、林地、扶贫资金、贷款等量化入股到优质企业、优质产业,获得固定分红。涵江区与莆田市天林茶业公司达成合作,率先在涵江区庄边、白沙、萩芦、大洋等4个山区乡镇建立上千亩的茶叶生产基地,并接纳40名的贫困户扶贫贷款入股,每户入股金额5万元,每户每年可以得到分红7500元。涵江区着力推广“企业+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模式,352户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760万元全部投资入股企业,户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 助力贫困对象就业 我市针对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青壮年劳力、中老年及丧失部分劳动力等不同类型的贫困对象,坚持因人而异因需定岗,在转移就业方面给予倾斜。目前,已安排就业3927户6524人,预计每人每年可增收1.83万元。 2016年,全市征集100个国有企事业职位和“三支一扶”岗位,面向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48名贫困家庭毕业生被录用并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今年已完成对贫困家庭的大中专毕业生摸底造册165人,拟征集国有企业和“三支一扶”40个进行专项招聘。2016年,我市安排公益性岗位1300个,2017年已新增公益性岗位1046个,用于安排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并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795万元,贫困对象上岗后每年可增收1.5万元以上。 市公交集团通过“补助+垫付”的方式,为18-45周岁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免费培训公交驾驶员并安排就业,去年以来共有218名贫困对象报名参加公交驾驶培训,目前实习期一年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实习期满正式上岗月工资不低于5000元。 我市有关部门还通过帮扶责任人、帮扶企业、帮扶单位推荐,召开专场招聘会、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有劳动能力的3912人贫困对象参加就业。 落实就医就学保障 今年7月,在每学年7000元卢金锋奖学金和仙游县发放的每学年5000元高校贫困生助学金的帮助下,郊尾镇伍狮村贫困户子女苏素钦顺利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像苏素钦这种情况,我市还有众多人员。 我市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加大教育扶持,除义务教育外,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也予以免除学杂费,高校毕业提供就业保障。对考上高校的贫困户子女,优先列入高校贫困生助学金资助范畴,并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就学补助,2016年共发放639人319.5万元,切实解决因供子女上学而致贫的问题,阻断贫困代际遗传。 我市大力实施精准医疗扶贫。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管理实施方案》、《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体系的实施办法》,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力度,同时,自7月1日起,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方案》,为贫困对象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叠加保险四重保障体系,切实减轻贫困对象经济负担。 我市还将无法通过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2016年1月起,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由之前的每年2400元提高到2520元。今年,我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工作的通知》,开展未纳入低保的贫困对象排查核实工作,8月底前将完成未纳入低保贫困对象再次申报低保工作,力争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全部按程序纳入低保予以保障。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脱贫攻坚期内继续给予享受扶贫相关政策,加强后续跟踪服务,确保稳定脱贫、真脱贫。 十八大以来,我市将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探索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滴灌式”精准扶贫举措,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气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谱写共同富裕的美丽莆田新篇章。 (湄洲日报记者 刘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