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八閩鄉訊> 三明 > 正文
永安:打造「記憶之城」 傳承曆史文脈
2017-09-13 11:33:06 魏興谷 童長福 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楊龍威  

8月30日,在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抗戰文化遺址群的修繕現場,工人們正在為環繞在吉山村的古街、古巷、古道、古橋等進行維修。

「整個抗戰文化遺址群的修繕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經過這次搶救性的修繕和保護工作,讓這些見證了烽火歲月的建築群重新喚醒了人們對曆史的回憶。」永安市博物館館長羅旌灌告訴記者,現在走進永安市抗戰文化遺址群,戰時省會的財政廳、民政廳、建設廳、教育廳等幾十個部門都已披上「新裝」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使前來參觀的遊客無不對這座「記憶之城」贊歎驚訝。

近年來,永安市堅持把抗戰遺址保護利用與傳統村落保護、改善文化民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初步形成了以遺址搶救修繕為著力點、傳統村落保護為切入點、抗戰文化研究為支撐點、文化民生改善為落腳點的抗戰文化傳承發展思路格局。早在2005年,該市就出台了「關于加強吉山村曆史文化保護的通告」,對永安抗戰舊址群主要聚集地吉山村的新村建設作出了明確規定,嚴禁在吉山村內再建新房,對抗戰舊址進行嚴格保護,同時,調整充實了永安抗戰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工作領導力量,組織專業人員實地勘察測繪,劃定永安抗戰遺址群保護範圍和控制建設地帶,量身制定了一系列對吉山村古民居、古街、古巷、古道、古橋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搶救性保護的措施並付諸實施,加快推進了永安抗戰文化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工作。

為更好地保護抗戰文化遺址,永安市及時跟蹤和研究中央出台的文物保護優惠政策,通過精心策劃包裝,吉山村、滄海畲族村成功列入國家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永安抗戰舊址群順利入選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借助這一有利契機,該市先後爭取了國家各類專項保護資金近4000萬元,成立了抗戰遺址群保護工程指揮部,選準傳統村落保護這一切入點,大力實施抗戰文化遺址遺迹保護工程。2016年以來,該市已累計投入4965萬元,對抗戰舊址群10處「國保文物」、4處「省保文物」進行本體修繕,基本完成劉氏祖屋、大夫第、化龍橋等多處文保建築、抗戰遺址的修繕保護和周邊環境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永安國保省保集中成片的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水平,極大改善了吉山及周邊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順利實現了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該市還依托抗戰文化遺址,發展紅色旅遊、開展文化研究、組織研討交流、鼓勵文藝創作、開辦專題展覽等,進一步提升了永安抗戰遺址的綜合利用水平。目前,永安吉山、洪田、小陶、青水等線路已列入全國65條抗戰主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吉山抗戰文化園和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紀念園已納入省重點紅色旅遊地建設內容。永安抗戰文化遺址累計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其中國家和省部級領導80多人次、台灣知名人士20多人次。今年5月,還成功協助舉辦了100多名中央和省直相關部門、主要媒體負責人,省內外高校和社科機構專家學者參加的紅色文化高端論壇;在文藝創作方面,目前已在央視發現之旅頻道播出抗戰文獻紀錄片《從永安出發》,出版發行長篇曆史小說《浮流風雲》和國立音專紀念文集《弦歌相承》,籌劃拍攝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烽火含笑》,該劇已獲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審核批準,爭取明年展映。近日,依托永安文廟(抗戰文化陳列館)舉辦抗戰文化史料展,共收集展出抗戰時期在福建和永安出版發行的刊物5000余冊、抗戰文化展板14塊、檔案文物近500件等,吸引1200余名市民駐足參觀。(三明日報永安記者站 魏興谷 童長福)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