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謀發展,同心創前程 粵港澳大灣區點燃香港發展新夢想 全國兩會期間,一張可以搭乘國家發展的「快車票」送到了香港手中:「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當《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國家戰略的時候,香港社會再次感受到國家的重視和厚愛,對香港保持繁榮發展又添信心。 香港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獲得政策層面上新的提升,體現了中央對香港一如既往的支持,也打開了香港發展新的想象空間。作為涵蓋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等9個城市,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已然坐擁約1億人口、面積56000多平方公裏、GDP規模達13000億美元的粵港澳大灣區,過去的發展成就已經相當傲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表現在提升整個地區的競爭力、為國家發展接續動力,發揮經濟領先優勢、為國家深化改革提供助力等。 「機會難得,給了香港一個突破發展瓶頸的大好平台。」 香港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經濟學系教授魏向東表示,由于過往香港經濟缺乏長遠發展規劃,錯失了發展高科技行業的良機。「香港只有與珠三角地區聯動配合,才能在內地科技創新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魏向東認為,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構思,主要在于將該區域的經濟資源進行更好的優化配置,借助一體化和再分工推進經濟發展成果共建共享。 「香港現有的格局已經嚴重約束自身優勢的發揮,而有了大灣區這一新的平台,香港的生産力有望進一步釋放。」香港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泺生說,「更為重要的是,大灣區規劃重新定義了泛珠三角地區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使它們彼此之間由競爭關系轉為合作關系。」 灣區大都市群體形態已有成功的先例。「例如美國舊金山灣區包括了舊金山、聖荷西及附近的一二十個城鎮,孕育出了著名的科技中心矽谷,也擁有全球頂尖的幾所大學,也是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旅遊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原主任雷鼎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發達的交通網絡,還有「一國兩制」下實踐政策制度創新的寶貴土壤,有潛力在汲取經驗的基礎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也是關系民生的福利工程。魏向東認為,大灣區建設將會增加的基礎設施、形成的深度融合、造就的一體發展,有助于減輕香港因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所帶來的社會矛盾。 早在《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這一戰略之前,香港一些社會團體已經覓得先機,行動起來。「我們工會聯合會早早布局,已經在大灣區內設了5個服務點,將來定能大有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工會聯合會理事長吳秋北說。 發展需要對標,行動需要對焦。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具有現實意義,香港與粵澳合作基礎良好,應珍惜機遇。而香港社會泛政治化,阻礙經濟發展,值得社會思考。 「香港過去就區域合作顯得相對被動,錯過了許多機遇,如果香港能把握這次大灣區發展機會,必定再一次騰飛。」吳秋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