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详情

“新讲古人”第二季开课啦!聆听大咖讲古泉州

2017-11-27 16:11:57 | 編輯:康晓青

“新讲古人”第二季上周末开课,百名学员齐上“开学第一课”

夜里,围坐一堂,聆听本土大咖的历史掌故;白天,伴着点暖阳,行走在古街老巷之间,听老师现场讲解,饱尝古城的风韵与历史,受益匪浅……

学员与老师在府文庙内合影留念

上周末,由市古城办、市旅游局主办的“新讲古人”第二季,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火热报名,终于如期开课。一百多名学员利用周末时光,跟随本土大咖——潇风老师,一起走进泉州古城的历史中,重温海丝古城的千年光阴。

学校老师当“学生” 古城“满街都是文化”

在府文庙的古老建筑前,一群青春活力的脸庞左顾右盼,充满好奇……细问之下,原来这是一群来自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也来参加“新讲古人”的培训课程。

“2016级的16名,2017级的来了21名,加上学校的四五名老师,我们学校一共来了四十多人。”据带队的叶志芳老师介绍,她在学校教泉州历史,研究泉州文化已有十几年,平日自己还编写教材。“历史是由日常生活组成了,讲究‘知行合一’。”叶老师坦言,泉州人文历史资源十分深厚,很适合尝试本土游,可谓“满大街都是历史文化”。“新讲古人”活动形式很好,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邀请不同的专业学者授课,以“理念+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小见大,解读古城历史文化。

“由于一些原因错过首届‘新讲古人’,很遗憾,第二届一开始就报名,也让学生一起参与,通过感性的方式,才能真正了解泉州的历史。”她说。

一群00后高职学生 体验泉州“古早味”

黄春红,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学的专业是旅游管理。如今,她在一家“猎头”公司上班,平常利用周末时间,也会兼职本地导游。她对泉州的历史文化一直保持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之前对泉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象、片断式的接触上。这次有机会参加‘新讲古人’的培训活动,通过系统、完整的课程设置,相信会对泉州古城有一次深度、全面的解读。”她说。

“自己对古城很感兴趣,还曾制作关于西街的游记。”来自泉州华侨职校的学生陈思思说,以前对泉州的了解,大多通过网上信息,参加“新讲古人”,既能通过课程了解泉州,还以实地走访的形式,解读历史,学起来感觉很不错。“我来自四川,在泉州生活了十几年,对它的历史仍是一知半解。”“00后”冷小阳则认为,对一座城市的认同与感知,不单单只靠生活在其中,还要深入了解它的历史掌故,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转究郎”。

人物专访

城市是文化的躯体 生活是思想的火烛

“她曾站在东方之巅,与世界对话。今天,我们从俯拾皆是的人文景观、历史掌故中,仍可见她的深厚积淀、绝代风华。泉州古城,承载了泉州人太多的情感,与世界对话,她是泉州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和文脉延续。”尽管昨晚冷风夹杂着细雨,还是抵挡不住学员的热情,“新讲古人”第二季首堂课的授课老师潇风,以其一贯风趣幽默的谈吐,让现场学员称赞有加。

“这一届相比上一届,人数增多、跨度也增大,最小的有10岁,最大的有70多岁。学员结构更加立体,说明大家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同时,首期课程大多集中在理论方面,这一期则在理论基础上,增加了实地教学,效果更好,应该能给学员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谈到第二届“新讲古人”的课程设置时,潇风老师这样概括。

潇风在采访中表示,泉州的历史人文,传承于中原文化,从唐至清,几次移民高潮都是从中原演变过来,可以看出人文力量在社会经济繁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自唐至清,“泉郡学甲于天下”,文化的印迹渗入泉州人的生活中,生动而鲜活地传承至今。

“古城承载着太多的人文记忆,发掘、传承人文,事关重要。城市是文化的躯体,生活是思想的火烛,生活化的方式贯穿在衣食住行中,古今皆如此,对历史人文的传承与发展十分重要,由此可见一斑。”(记者 林福龙 李心雨 文/图)

 

相关新闻
福建泉州:车在花中行
香港福建同鄉會喜迎泉州市領導到訪
香港泉州市同鄉總會舉行第十四屆董事就職典禮 曾少春榮任會長
香港泉州社团联会举办「庆回归 维港游」活动
社团聚焦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與全港各區工商聯座談會圓滿舉行
香港長樂聯誼會舉辦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暨成立9周年聯歡晚會
香港武平同乡会举行联欢活动联谊乡情
武平县政协主席王云川一行走访香港闽西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