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儲白珊 李珂)【核心提示】 一個科學家,如何能一邊做著「高大上」的科學研究,一邊「接地氣」地實現成果轉化? 福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院長劉明華教授,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先後與30多家企業深入開展橫向科技合作,與企業合作成立多個研發平台,實現共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當地産業升級。這位「轉化達人」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啓示。 到大地上尋找科研選題 「這是我在福建大地上找來的選題,它能為福建人民造福。這一棵竹子,我願意研究一輩子。」 隆冬時節,三明市緣福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生産線上,一根根原竹被切片後放進輸送帶,經過提取、濃縮、改性反應、噴霧干燥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搖身一變」,成了「高效、功能化」的木質素産品。 這家以竹資源作為原材料提取木質素的企業,2018年建成投産,兩年後便發展成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 秘密「武器」正是「高效、功能化」的木質素。 木質素是什麽?它是一種農林副産物,能從各種竹子及其下腳料甚至造紙企業排放的廢水當中提取,屬于天然可再生資源。 提取木質素並不難,但要讓木質素改變性能進而實現高值化利用,卻是一直以來的技術瓶頸。 這道難題,被劉明華團隊攻克。 為什麽對從竹子中提取、轉化木質素這麽感興趣?劉明華說:「一方面是所學的專業所致,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是我在福建大地上找來的選題,它能為福建人民造福。這一棵竹子,我願意研究一輩子。」 福建,我國主要竹産區之一,竹資源的存量和竹産業的産值均居全國前列。2003年春天,劉明華因為專業課題研究多次到南平、三明等地,他被閩北山區郁郁蔥蔥的竹林所吸引——「默默無聞藏在地下3年,破土後卻一鳴驚人」。生長的速度這麽快!原來,竹子在很短時間內就能長出發達的根系,且富含纖維素和木質素,具有良好的開發價值。 劉明華敏銳地意識到有效實現木質素高值化利用的重要性——長期以來,閩北地區基于竹資源優勢,竹制品等相關産業飛速發展,但這些産業生産過程中也面臨著富含木質素廢液的處理難題。如果能破解這個難題,必能為産業升級和區域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接下來的兩三年裏,劉明華帶著團隊著力開展竹木質素高質化新技術研發。這個研發並非關在實驗室裏閉門造車,而是邊實驗邊走出門實踐,邊研究邊與合作企業探討生産工藝如何完善、成果如何實現産業化。 「我們是搞應用研究的,要在應用中發現科研問題,再回到實驗室來——理論要有實踐來做鋪墊才更有價值。」劉明華說。 事實果然如此。在與三明市緣福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期間,劉明華團隊轉讓了5件國家發明專利,進行竹資源多途徑高效循環綜合利用。該項目已建成年産3萬噸的竹資源綜合利用生産線,新增年産值2.3億元;在與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期間,劉明華團隊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制漿廢液資源化利用和以廢治廢、消除汙染。該項目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産值10多億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多年來,劉明華團隊與30多家企業合作,成立多個研發平台,實現産學研合作金額3500多萬元,在給企業帶來新增長點的同時,促進了産業轉型升級,解決了區域環境汙染問題,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探尋緊密合作的「法門」 「産學研的合作需要兼顧校企雙方的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科研成果的價值最大化。」 「劉以凡,你們小組現在立刻到實驗室啓動一組緊急實驗。清源公司來求助,說染料分散劑出現了耐熱穩定性差的技術問題。我們今晚就要出結果,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這是劉明華在2020年7月的一天傍晚打給團隊成員劉以凡的一通急電。接到指令,劉以凡二話沒說,奔向實驗室。 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劉明華團隊合作企業之一。董事長王清源、總經理蘇千德本以為最快也要次日才能得到技術支援,聽聞緊急實驗能在深夜出結果,感動之余連夜驅車從石獅趕往福州大學。 凌晨1時許,劉明華和王清源、蘇千德等人在實驗室裏現場評定了當次的實驗結果。兩天後,團隊進入企業進行中試,隨即便投産。 「第一時間解企業燃眉之急。從我進團隊至今15年了,這一點他從未變過。」劉以凡說。 多年來,劉明華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3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獎勵30余項。但除了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身份,他非常看重另外一個身份——合作企業的研發中心主任。 每逢寒暑假,他必帶著學生頻頻往返企業。整個廈漳泉,相關領域內超過一半的企業他們都走訪過。「科研成果和市場價值是兩個概念。不能技術牛就目中無人,必須要秉持科研服務社會的理念,時刻關注行業的關鍵技術需求,致力于科研與産業的有效銜接。」他經常這樣教導學生。 劉明華還在各個場合呼籲「企業要對科技研發失敗予以理解」。「能夠妥善定位項目在産學研合作中的價值、會換位思考的合作者,才有可能和我們長久走下去。胡攪蠻纏型、保姆型的企業,我們也合作不來。」他說。 細觀與劉明華團隊成功合作的企業,有這四個共性:一是其核心技術有市場,二是都為工業領域的實體企業,三是非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四是內部管理很到位。他說:「産學研的合作需要兼顧校企雙方的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科研成果的價值最大化。」 但凡遇到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劉明華都會要求對方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再做好前期預演,判斷産業的高峰低谷在什麽地方。形成共識後的合作,他甚至會把實驗室「搬」到企業生産一線。 福建省博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性環境保護高新技術企業,曾在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和工業汙水處理回用等方面的産業化實施過程中遇到技術瓶頸,向劉明華團隊發出合作邀請。 劉明華到項目一線考察調研,與研發人員進行探究性實驗。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企業之前選擇的中試基地並不科學,但彼時自己的實驗室裏也缺中試設備,這導致來自實驗室的技術參數和企業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怎麽辦?只能是重新規劃設計新的中試基地。「那段時間,我們駐紮在南平市政和縣,對中小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現狀進行深度調研,中途又時常要回學校實驗室,好多次趕不上動車班次,我們就自駕,天沒亮從福州出發趕往工廠,忙活一整天,天黑後再趕回福州。」劉明華回憶道。 那段日子同樣令博屹環保董事長劉登周印象深刻。「何止是吃苦耐勞,劉教授團隊是以主人翁的精神在幫我們企業做事。」他說。 最終,中試基地在政和縣改建成功,科研團隊成功解決了中小城鎮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及垃圾滲濾液的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技術難題。在劉明華團隊助力下,企業申報並取得了18件國內外專利,為未來的市場競爭打下良好基礎,更為我省多地中小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提供了技術支持。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我將與福州大學並肩前行,深挖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眼深泉』。」 從高校的「精」專利變為市場的「金」專利,中間有一道頗具風險的坎——中試(中間性試驗)階段。在這個階段,要進行一系列技術的、生産的和市場的試驗。 目前,中試基本都是從研發部門或團隊中衍生出來,並且需要一定數量的工程師。而這些試驗又都是創新性、探索性的,在來自技術、市場、管理、資金等多個方面的影響下,不但不能創造利潤,還存在失敗的可能。 但這恰恰是「從産品到商品」的關鍵環節。能不能打造一個中間橋梁,降低中試風險,促進企業需求與科研成果之間「無縫對接」? 劉明華和衆多科學家的共同所盼,在福州大學實現了。 2014年,福州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聯合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它將福州大學數個校區按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體化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進行規劃。 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福州大學構建了「政府+高校+企業」一體化的協同工作體系,創新「引企入園」合作模式,通過共建研發中心形成有利于成果轉化的創新聯合體。 不僅如此,福州大學還成立了「福州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領導小組」,建立機制,推進技術轉移機構改革與建設,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鼓勵各學科與社會企事業單位間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包括與重點企業、重點行業聯合建立實驗室,共同解決企業和行業中的技術問題,合作開發項目,並提供諸多專業技術之外的配套服務。 如今在科技園裏,不僅有福大北鬥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這類從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成長起來的明星企業,更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付賢智環境光催化創新團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黃浩食品安全與生物分析創新團隊、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江莉龍化肥催化創新團隊等30個國家級、省級科研團隊,他們帶著成果入駐,讓前沿的基礎研究成果,與共同入駐的企業研發中心「無縫對接」。 「我們從高校實驗室研發成果早期就介入,挖掘具有市場前景的項目,並為其加入産業化基因。」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委會主任葉志清介紹,為鼓勵企業轉移高校科技成果和智力成果,科技園建立了專業技術轉移服務人員的市場化聘用機制和利益分配激勵機制等。目前科技園累計孵化企業200家,其中,轉化學校科技成果50多項。 劉明華團隊與三明緣福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竹資源高質化利用項目的中試部分,就即將在國家大學科技園建成投用。「科研在學校、中試孵化在國家大學科技園,生産在企業,這將大大提升産學研融合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劉明華說,「我相信未來我們團隊會有更多的成果在這裏轉化。我也將與福州大學並肩前行,深挖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眼深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