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5月28日電 題:時空數據,賦能未來——北鬥産業新應用觀察 新華社記者胡錦武、郭杰文、顧天成 「北鬥+交通運輸」「北鬥+農林牧漁」「北鬥+智能生態」……為期3天的第十二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28日在江西南昌落幕,其間不僅讓數萬名參展觀衆暢享「科技盛宴」,也引發人們對北鬥産業未來發展的無限遐想。 應用場景「百花齊放」 應用更廣泛,成品更多元,是本屆年會的一大亮點。基于北鬥衛星定位系統高精度定位技術的加持,道路營運車輛實現亞米級定位精度,無人駕駛農機每千米播種作業偏差不超過2厘米……這些技術在人們生産生活中已無處不在。 年會公布數據顯示,已有超700萬輛道路營運車輛、3.63萬輛郵政快遞車輛、約1600艘公務船舶、約350架通用飛行器安裝使用北鬥系統。在北鬥賦能下,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已超4.5萬台,農機作業監管平台和物聯網平台入網設備超40萬台,節約用工成本50%。 記者在第十二屆中國衛星導航成就博覽會現場看到,無論是北鬥在手機、手表等大衆消費領域的應用,還是在農林牧漁、救災減災、智能生態等領域的應用,幾乎每個展區都是觀衆絡繹不絕,彰顯了北鬥應用的需求潛力和市場空間。 融合創新「千帆競發」 透過本屆年會不難看出,北鬥系統加速與新技術一體化融合是大勢所趨。通「北鬥+」「+北鬥」正成為中國衛星導航産業的新模式、新業態。 在地質災害監測領域,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一款融合衛星導航、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普適性傳感器,正在改變傳統的監測模式。 「原來在山體滑坡的自動化監測中,依靠傳統傳感器,只能提供相對位移數據。」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姜春生說,而北鬥技術能提供三維坐標和精準時間信息,除了能獲得一定時間內的位移變化,也能獲取滑坡的速度和加速度,從而對地表的滑坡監測有更精準的判斷。 在汽車無人智能駕駛領域,高精地圖是其首要前提。「不僅包含道路的路網形狀、屬性、限制規則等,還包含道路的坡度、曲率,以及高精度的車道、路口、紅綠燈、停車位等語義和特征層信息。」百度智駕地圖業務部負責人佘黨恩說,這首先依賴于通過北鬥系統實現對基礎數據的采集。 加速融合,有助于倍增發展。北鬥系統以優異的功能與物聯網、無人駕駛、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戰略性前沿技術交叉融合,使「北鬥+」「+北鬥」成為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手段,為未來其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基礎性時空數據支撐。 産業升級「一日萬裏」 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總數量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人。截至2020年底,業內相關上市公司(含新三板)已達84家。 「近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産業總體産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20年突破4000億元,預估2025年將達到1萬億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軍介紹, 我國已經形成完整、自主的北鬥産業發展鏈條,北鬥相關産品已經輸出到120余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用戶提供服務。 2020年,北鬥三號全球系統開通服務,進一步刺激和拉動了各行業對北鬥衛星導航技術應用的需求和投入。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北鬥産業已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從應用場景、融合創新到産業升級,中國衛星導航産業發展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邁入了新階段、迎來了新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