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0日讯(通讯员 陈远宏 本网记者 陈诗婷)日前,记者从黎明职业大学获悉,该校建设1个国家级、4个省级、3个市级和5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协同创新体系。 在新型鞋服材料、智能制造、融媒体等重点领域,学校打造“大平台+”技术领域中心,融合赋能,创新技术技能服务, 有效服务区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普遍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探索破解高职院校面向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难点,对接新时代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区域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难题。 “要素平台”发挥融合资源优势。依托“黎明”产教融合大平台,凝聚校内外科研人才队伍、仪器设备、科技平台、资金汇集、合作机制等5要素,在平台上展示、演绎,产生“1+1+1+1+1>5”的效应,提高资源凝聚的能力和水平。黎明职业大学创新用人体制机制,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柔性引进瑞典皇家工学院终身博导王卫星、华侨大学教授金福江两位高层次人才,采用“1+2”内培方式培育种子型科技人才,实现引进人才和本校人才强强联合,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开展协同创新,取得良好成效。 “立体矩阵”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横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实现资源横向流动;以项目为核心,面向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建团队,联合攻关。“纵向”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培育科研梯队。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学校联合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协同单位,校企双方结成协同创新共同体,针对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精准服务区域企业发展。 “三大机制”激活创新内生动力。黎明职业大学实行“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出台《黎明职业大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黎明职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及转化实施办法》等制度,对内构建“校—院—师”三级负责制,对外构建“校—企—生”三方联动机制,着力打造“教育—管理—考核”三管齐下的管理机制,落实常态化“检查—总结—提升”三位一体运行机制。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评价考核,改革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如,与协同单位协商一致,制定《智能制造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人事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按需设岗、择优录用,合同聘用、协议管理,绩效导向、优劳优酬,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举措。创新“三端四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建立“学校搭平台、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指导、产学研用”结合的一站式技术转移生态系统,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供给、需求、市场“三端”信息匹配;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遴选优秀项目,实施“选种、培育、孵化、运用”四位一体全链条服务机制,“零距离”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多元共治”提升运行管理效率。遵循“政府推动、行业主导、学校支撑、企业参与”原则,各技术领域中心按需协同,构建政行企校“多元共治”的运行管理模式。政府指导学校和企业开展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加强政策与成果宣传。学校立足智能制造、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等专业群建设,瞄准区域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共建共享。行业专家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员工,肩负“产教研”深度融合重责。企业全面参与,在专业优化、教学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技术攻关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平台为纽带,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行标制定、“三教”改革等,建设成果落地见效。 “四大功能”聚焦平台提质培优。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通过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构建集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大平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学校在授权专利数、科研项目数、科研到账经费、技术服务收入等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省同行首位,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19—2020年,培育建设科研团队25个;与企业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160项,惠及中小微企业6560家;获批科技特派员58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7项;纵向科研到款额为285.2万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559.7万元;学校获“泉州市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立项,获批经费100万元。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及全国性行指委、教指委科研项目13项;完成咨政报告75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第十四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获2020年度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学术论文奖10项等多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