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 八閩鄉訊 > 泉州 > 正文
泉州民營經濟追「量」逐「質」
2021-03-31 15:33:47 何金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陳睿倢  

「晉江經驗」引領 推進高質量發展

泉州民營經濟追「量」逐「質」

東南網3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是內在統一的,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要堅持系統觀念,找準在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優化提升産業結構,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要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堅定了泉州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泉州是我省民營經濟第一大市。改革開放以來,泉州民營經濟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誕生了民營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成為泉州、全省乃至全國的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樣本」。近年來,在「晉江經驗」引領下,泉州民營經濟追「量」逐「質」,在經濟總量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同時,泉州的民營經濟質量也在穩步提升。

經濟總量邁入萬億俱樂部

成為中國品牌之都

民營經濟,對于泉州來說,地位可謂舉足輕重:泉州全市八成以上的稅收、八成以上的地區生産總值、九成以上的研發創新、九成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來自民營經濟。

泉州民營經濟從草根和家族企業起步,曆經4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長為全省乃至全國經濟領域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成為全國聞名的中國品牌之都。統計顯示,目前,泉州市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56件、上市企業104家,位居中國地級市前列,擁有紡織服裝、鞋業、石化、機械裝備等九大千億産業集群。目前,依托民營經濟的發展,泉州的縣域經濟,成為全國的「樣板」之一,締造了聞名中外的「晉江經驗」。

「晉江經驗」引領下的泉州民營經濟,不斷做大做強,總量不斷攀升。

去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無法擋住泉州冲刺萬億元經濟總量的步伐。據泉州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泉州市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0158.66億元,增長2.9%,連續22年位居全省首位。

根據細分統計,2020年,泉州市第一産業增加值226.6億元,增長1.8%;第二産業增加值5808.15億元,增長2.8%;第三産業增加值4123.91億元,增長3.2%。第三産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比重突破40%。

1978年,泉州經濟總量僅為7.79億元。從1978年到2002年突破千億元大關,泉州用了25年;從千億元到2013年突破五千億元,用了11年;從五千億元到去年突破萬億元,僅用了7年時間。

泉州市政府相關領導表示,在經濟總量邁進萬億俱樂部之後,2021年,泉州將持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産業數字化步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等,形成強有力的産業支撐。

向科技尋求動力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AGV小車有序穿梭于車間內。通過5G+AGV,成瓷下線後,由系統呼叫AGV小車,AGV小車自動識別路線、運輸、搬運、充電,高效、準確、靈活地完成燒成、檢包區域産品的運輸、入庫……這是記者日前在我省首個智慧陶瓷工廠——九牧智慧工廠看到的場景。

這個智慧工廠,由華為、中國電信、德國西門子三方聯手打造,集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一體,為九牧集團這家傳統的陶瓷衛浴民營企業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據了解,近年來,九牧集團每年至少投入銷售總額的5%用于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建立30個研究院、60多個轉化中心實驗室,平均每天獲得一個專利,加快從生産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泉州制造業才能對標世界先進,才能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九牧公司監事會主席林孝山表示。

在當下的泉州,像九牧這樣,以科技推動創新、以創新驅動轉型的民營企業,正呈現由點到面的擴散態勢。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曾長期困擾泉州傳統産業和民營企業。泉州政商界意識到,泉州産業經濟要完成新舊動能的轉換,必須告別過去過分依賴要素價格的局面,轉而向科技尋求動力。

政企互動,是泉州的優良傳統。政策發力,是先導條件。面對民企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泉州出台了《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財政資金投入、科研平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等方面發力,為泉州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今年年初,泉州市召開民營經濟發展動員會。會上,泉州市委、市政府打出政策組合拳,發布了《關于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加快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範城市的決定》,涵蓋了優化營商環境、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等一系列領域,吹響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範城市的冲鋒號。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