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通讯员 林聪华)随着超市卖场不断扩张、生鲜电商日益流行,各地菜市场在坚守的同时,也纷纷谋求转型。在漳州市龙文区,逛菜市场就像逛商场,有醒目的市场导购图,能手机支付,还能生成购物单。专业化管理还造就了网红小吃街,菜市场已不再是大家记忆中的旧模样,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因地制宜改造 漳州市龙文区景山菜市场,和人们印象中的菜市场不太一样。 市场外的电子屏清楚地显示着当天市场的菜价,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宽敞的通道,通道上方是醒目的“蔬菜区”“海鲜区”“活禽区”“粮油区”字样。任意走进一个通道,可见两旁的摊位按照统一长宽要求,整齐地排列着。物业保洁车在来回清理,地面铺着标配的防滑地砖,干净整洁。 “规划布局合理很多,摊位内设施齐全,洗手盆、照明灯、案板等都统一配备。有问题找管理员,他们很快能帮忙解决。”在景山市场卖了十年菜的何莲枝说,以前可不是这样,遇到松动的地砖,不小心一踩,积水能溅你一裤腿。 的确,传统菜市场地方狭小、基础设施陈旧、缺乏规范化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2017年开始,龙文区着手对传统菜市场进行现代化改造。龙文区商务局局长林建海告诉记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地块从哪里来”问题。 “城市发展太快,早期菜市场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利用闲置的旧厂房、仓库等,多渠道解决用地问题。”林建海说。 近年来龙文区共实施菜市场改造提升项目16个。景山、荣昌市场利用原有农村简陋老旧市场进行修建、扩建。蓝田、科坑市场则利用旧厂房和闲置仓库进行扩建。16个市场中,有5个是拆旧建新,有2个是通过土地置换,还有6个是露天转室内,改头换面。 专业团队入驻 如今,龙文区菜市场改造提升的投资主体呈多元化。13个菜市场为村(社区)集体投建,1个由区属国有企业投建,2个为混合投建。其中,荣昌菜市场以物业转让、租赁和直接入股方式,解决了部分场所来源问题。 “我们创新模式,通过招投标,引进专业的运营团队——厦门中渼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对朝阳和景山两个市场进行管理升级,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林建海说。 “目前我们参与运营的是朝阳菜市场和景山菜市场。产权属于社区,我们是项目承包方。区商务局完成菜市场基本改造后,我们出资进行提升建设,将摊位出租给商户。”中渼公司漳州区域经理王杰枫说,改造按照标准进行,主要针对菜市场管理松散、布局老化、安全隐患等方面进行升级,包括调整经营区域布局、配齐便民服务设施、设置全新的通风采光系统、规划相应停车点等。 “硬件设施提升后,软件也全面升级,现在市场有十几名管理服务人员,涵盖保洁、夜间保安、检测等岗位。我们还建立快检室,对生鲜产品、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检测。”王杰枫说。 不仅仅是购物 “相比超市,我更习惯在菜市场买菜,因为就在家门口,而且菜很新鲜,还有大量菜摊可供比较。”市民蒋伟华几乎每天都要去菜市场买菜,她觉得菜市场有自己的优势,经过改造后,更人性化,她很喜欢。 从消费需求角度看,菜市场符合消费习惯。“还是会保持传统的菜市场风格,不是完全向超市模式转变。”王杰枫说,传统菜市场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市井情怀,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可以组织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经营。 “菜市场周边的美食店有先天优势。刚从地里摘的蔬菜、刚运来的猪肉、早市上最新鲜的一批鸡蛋……”王杰枫介绍,为打造融合餐饮体验的菜市场,朝阳和景山菜市场引进一批本地特色小吃,如阿国面煎粿、孙氏麻糍等。 蓝田、西番莲等菜市场引进服装店、鲜花店等商铺,拓展经营范围,赋予市场多元化的购物体验。 王杰枫说,下一步,中渼公司将拓展线上下单送菜上门服务,推进线上生鲜平台与线下生鲜实体门店的融合,实现智能支付、食品安全溯源、手机下单配送上门“三位一体”功能。 “传统菜市场正不断延展社会功能,更好服务消费者。我们探索‘市场+餐饮’‘市场+旅游’‘市场+文化’等模式,力争建设若干个新业态标杆。”林建海说,比如西番莲农贸市场利用集体资产拆迁补偿款,新建三层综合大楼,一层为菜市场,二、三层准备设为餐饮、游乐场等。在消费端,一个运营良好的菜市场,可以拉动相关领域的消费;在供给端,能够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菜市场应该更智慧、更人性、更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