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台青「登陸」福州漸成熱潮
台灣人才觀看天津大學福州國際校區建築模型。 東南網12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近日,以「紮根榕城·融合發展」為主題的「走進濱海新城」在榕台灣人才交流活動在福州舉行,數十位紮根福建創業就業的台灣教師、青年人才代表參加,一行人走進福州濱海新城,參訪網龍網絡公司數字教育小鎮、天津大學福州國際校區、濱海新城東南大數據産業園台青創新創業示範基地(衆創空間)(以下簡稱「東南大數據産業園台青雙創基地」)等,感受濱海新城建設新變化。大家紛紛表示,看好福州及濱海新城的發展,要把握機遇,追夢築夢。 暖心服務 「我常常跟朋友說,自己是一個福州台灣人,已經完全融入這裏。我和女朋友計劃今年結婚,她是莆田女生,我馬上要成為福建女婿了!」在福州濱海新城東南大數據産業園,90後台青簡以信一開口,就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喜事。 簡以信和大陸有著極深的緣分。7歲時,跟隨父親到廣東生活,一路從小學讀到高中,上大學他選擇到福建就讀。從福建師範大學畢業後,簡以信沒有回廣東繼承父親的事業,而是選擇留在福州創業,成立了集信昌貿易有限公司,從事紅酒貿易。 「福州很鼓勵台青創業就業,無論是優惠政策還是細節服務上,都給予我們很大支持。」簡以信心裏有一張「受益清單」:剛創業時,申請了台青在榕創業一次性開業補貼,金額1萬元;加入福州市台協會青年委員會,目前已是青委會副主委,變身台青登陸創業的代言人;今年新辦一家企業,入駐東南大數據産業園台青雙創基地,成為基地第一家台青創業企業…… 「從台青表達落地意向,到辦理注冊手續,再到申領獎勵補貼,我們都安排專人對接,實行『一站式』貼心服務。」台青、東南大數據産業園台青雙創基地項目負責人張孝榮介紹說,産業園現在提供1500平方米衆創空間給台青,努力打造台青登陸新家園。 簡以信入駐濱海新城,張孝榮正是「牽線人」。從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碩士畢業後,張孝榮通過第二屆「榕博彙」活動與福州結緣,現就職于福州市電子信息集團。 廣闊舞台 「福州濱海新城集聚發展的高端産業群,還有公司良好的發展平台打動了我。」網龍網絡公司工業設計部總監彭俊杰說,這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健康醫療等高新技術産業在濱海新城發展勢頭迅猛,行業景氣度高,又背靠大陸龐大的市場,網龍公司更是全球領先的互聯網企業,為員工提供的機遇和發展平台更大,在這裏可以盡情施展才華。 與網龍公司相距不遠的福建阿石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蘇百櫻擁有多年的平板顯示靶材行業經驗,和新型顯示材料、集成電路打交道是他每天的「家常便飯」,經常從早忙到晚。 在長樂市長源紡織有限公司,陳安邦是總工程師,負責融合自動化、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于一體的紡紗生産線的建設與品控,力爭透過自主創新助力綠色産品研發。 彭俊杰、蘇百櫻、陳安邦三人來自不同的行業,但他們都來自台灣。 近年來,作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區,福州將建設濱海新城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大舉措,成為引領福州發展、推進閩台融合的新龍頭。當地立足高端産業發展特色,注重榕台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先試推出多項優惠政策,以人才聚集、産城融合助推兩岸融合發展。 如今,濱海新城依托數字福建(長樂)産業園,重點發展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健康醫療産業、互聯網産業、海洋産業,促進大數據與物聯網、雲計算、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實實在在的産業基礎,清晰可期的發展前景,點燃了台胞創新創業的熱情,一大批台灣優秀人才先後「築巢落地」,在産業集聚發展、企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引領作用。 「人才公寓、補貼申領,還有兩個小孩就近入學,我都享受到了,這裏就像家一樣。」2018年,畢業于台灣清華大學的蘇百櫻跨海加入阿石創,負責PVD鍍膜材料的研發。作為半導體、光學元器件等産業的關鍵性材料,PVD鍍膜材料的生産研發是阿石創的強項,客戶包括京東方、蘋果等知名企業。 有著過硬技術的蘇百櫻對産品和工藝精益求精,使産品良率穩步提升,新老客戶體驗和滿意度也不斷提高。此外,他還帶領團隊致力于完善靶材高效制備工藝,提高靶材深加工能力,從而擴大濺射靶材的生産能力,為公司平板顯示濺射靶材項目基地提供技術支持。 同蘇百櫻一樣,彭俊杰也嘗到了「廣闊舞台」的甜頭。2014年,彭俊杰入職網龍公司。在他帶領下,設計部門從最初的幾個設計師,發展成為一支由53名設計師組成的國際化設計團隊。2018年,彭俊杰將目光投向火熱的互聯網教育領域。他率領團隊主導設計了網龍旗下普羅米休斯公司的多款教育白板(交互式顯示器),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産品硬件的整體升級,現已推廣至全球150多個國家,屢獲大獎。2019年,獲得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台青陳安邦今年獲得「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紮根長樂五年的他,對公司的數字化升級和綠色發展貢獻良多。幾年前,一種制造過程低碳環保、棄後對環境無汙染的綠色纖維紡織産品成為市場新寵,但是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想打造自主品牌難度不小。為了啃下這一「硬骨頭」,陳安邦帶領團隊與科研院所合作,不斷進行研發試驗。很快,由長源自主研發的綠色纖維産品通過了國際權威技術機構的檢測,各項技術質量指標優良,産品投入市場後訂單不斷。去年,該産品被列入省工信廳公布的重點新産品推廣目錄,成為唯一入選的紡織紗線産品,同時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産品開發貢獻獎」。 融合發展 人才既要引得來,更要留得住。近年來,福州市出台了「68條」等一系列惠台利民的政策與措施,不斷優化集聚台灣優秀人才紮根。今年9月,長樂區出台「八條措施」,打造台灣人才創業就業福地。一系列對台人才政策的落細落實,為台胞在濱海新城實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台胞台青來榕發展漸成熱潮。 為避免台灣人才水土不服,福州市、長樂區從細節入手,以産業用才需求為導向,先後推出涵蓋住房安居、租房補貼、生活補貼、個稅獎勵、交通補助、創業基地獎勵、經營場地保障、子女就學等服務舉措,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為台灣人才打造舒心的生産生活環境。 入職僅一年的張孝榮也收獲頗豐:如今,他已經買了新車,住進了人才公寓,在公司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開展福州智慧園區、工業互聯網、台青創客基地等有關項目建設。「福州及長樂的優惠政策力度很大,給台青帶來了更好的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就拿看病就醫、辦理材料來說,這些日常瑣事對我們來說就是大事,政府都會全力幫我們解決困難,不少部門還開辟了台胞『綠色通道』,讓我們辦事既方便又快捷。」張孝榮說。 「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對此,福州市台港澳辦主任鄧達木在活動交流分享會上表示,鼓勵在榕台灣人才把握「十四五」機遇,歡迎更多台灣優秀人才來榕逐夢圓夢,共建美好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