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6日訊 (福建日報 林志偉 林藝芬) 近日,泉州市出台工藝制品産業改造提升實施方案。根據方案,泉州將針對部分技藝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狀,加大品牌建設和保護力度,多層次全方位塑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大師品牌,同時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工藝美術行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意能力和創業素養的「三創型」現代新工匠,不斷壯大優秀人才隊伍,促進傳統技藝得到保護傳承。 泉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全市現有石雕、陶瓷等37項技藝品種。其中,德化陶瓷、江加走木偶頭等10項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永春香、楊氏錫雕等27項技藝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據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傳統帶徒授藝需多年沉澱,其間經濟收入少,社會認同度低,多數年輕人望而卻步,青年手工藝從業者不多,優秀年輕技藝人才緊缺,部分技藝青黃不接,傳承境況堪憂;從業人員中受過正規中專以上教育的偏少,具有創新精神、創意能力和創業素養的複合型藝術人才嚴重不足,人才難以適應産業發展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推進傳統技藝保護傳承,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等部門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與工藝美術企業、大師工作室之間開展合作育人和崗位互換活動,依托大師工作室和大師創作團隊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開設大師講壇,鼓勵支持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入課堂授課,著力培養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藝人才隊伍。今年來已有20多位工藝美術大師與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德化職業技術學校等院校開展進校園授課或設立實踐基地等合作。 業內人士認為,開展傳統工藝美術進校園入課堂,支持大中小學校將傳統工藝美術納入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傳統工藝展示、體驗和比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加深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認知。相關部門大力鼓勵支持傳統工藝融入各種民俗節慶活動,依托鯉城西街、源和1916、新門文旅街區、五店市、梧林古村落、張坂上塘雕藝街等,開展展演推介、互動體驗、傳習講座、培訓交流等活動,普及推廣傳統工藝美術,提升社會認同。 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積極推動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和幼兒園與工藝美術企業、工藝美術大師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實習實訓、職業技能培訓等多種模式的校企合作,將培養出更多的「三創型」現代新工匠,並不斷提升服務泉州市工藝美術産業發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