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八闽乡讯 > 厦门 > 正文
厦门开展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 “运动处方”,慢病患者点赞
2020-11-06 10:33:39 林泽贵 施辰静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许丽蓉  

东南网11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文 施辰静/图)站姿单腿提踵、坐姿腿屈伸、徒手下蹲……10月28日,2020年厦门市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项目运动干预活动启动,30多名市民志愿者一同免费参加体医融合运动训练。

体医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把体育和医疗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共同为慢性病患者开具“运动处方”。厦门的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疾病筛查、运动干预、运动评估等方式,探索建立信息化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模式。自去年上半年启动试点以来,“运动处方”效果初显,许多患有“三高”的志愿者血糖、血压已有下降。

体医融合

为市民提供科学指导

在莲兴社区体医融合点,34岁的颜凌在一群大妈大叔中尤为显眼。患有“三高”、痛风的他,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推荐而来。

“我爱健身运动,但无法坚持。”颜凌说,参加体医融合运动训练,就是逼自己坚持运动,希望通过规范、系统的运动,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体育健身科学指导的环节目前有所缺失,使运动并不一定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厦门市社会体育发展中心主任施丽玲说,大家都知道运动是良医,但自身最需要什么样的运动,了解却非常有限。到底应该进行什么运动?每次多长时间?多大强度?多少频次?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停止或者调整?

当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尿酸高等,已成为困扰不少人的“健康杀手”。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全速推进中,如何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更好融合,发挥1+1>2的效果,成了体育界跟医疗界的共识。

体医融合,即通过政府主导,街道社区提供场地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高校组建专家团队的合作方式,构建“政府部门—医院—社区—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模式。专家团队依据干预人群的体检指标,结合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由医疗、运动专家共同定制“运动处方”进行健康干预,并给予线上和线下的专业健身指导,通过定期的处方微调、干预前后的数据对比,印证健康干预的有效性。干预期间,参与者在运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每周进行两次集中的抗阻练习和每周三次线上有氧或自行步行打卡,全程有专人负责记录、督促和答疑。

扩大试点

探索慢病干预“厦门模式”

去年参加体医融合运动训练后,陈先生今年继续报名,还介绍朋友一起参加。“加入项目后,专家指导我们科学运动,运动种类更丰富、更系统化了,还能起到督促作用,感觉不错,期待后续有更好的效果。”他说。

去年试点成功后,厦门市正在加快扩大试点范围,促进体医融合向全市各区延伸。上个月,在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卫健委统筹下,厦门市社会体育发展中心、思明区嘉莲和湖里区禾山两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莲兴和禾盛两个社区居委会签署2020年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三方协议。

“世卫组织曾做过一个测算:如果在慢性病的预防上多投入1元,治疗费就可减支8.5元,并省下100元的抢救费。在慢性病预防上提前介入,把健康关口前移,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杜新飞表示,下一步,厦门要通过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广“运动处方”,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引导更多人群参与科学运动和健康锻炼,把体医融合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众。

今年,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卫健委联合下发了《厦门市“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实施指南》,为各区实施体医融合示范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杜新飞表示,希望以体医融合为依托,提高市民的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通过体医融合示范社区的建设,探索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体育健身指导在慢性病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融合健康体质监测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建立体育和卫生职责明确、分工协作、信息互联互通、资源整合的体医融合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可推广的厦门体医融合模式。他认为,未来可将体医融合管理慢性病与社区健康服务、医养服务、老年人服务结合起来,“从传统的开药方治病,转变为开健身健康处方,从源头上远离疾病困扰”。

效果初显

有待进一步推进

厦门体医融合试点建设始于2019年6月,由厦门市体育局会同厦门市卫健委在全省率先实施,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筼筜街道育秀社区成为首批示范点。100多名慢性病参与者经过为期6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试点成果令人欣喜。

患重度脂肪肝并伴高血压的老纪,是首批运动干预试点志愿者之一。“6个月练下来,确实有效果,我的血压基本到了正常值,脂肪肝也明显改善。”他说,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线下和线上的专业指导,避免自己在运动健身上走弯路。现在,老纪经常到图书馆听专家讲运动康复的课程,并参加体育锻炼。爱上跑步后,他还参加过三届马拉松。

“虽然效果明显,但体医融合还在摸索发展阶段,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在厦门市体育局副局长杜新飞看来,市民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多部门协同配合有待加强、既有体育知识又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等,是目前体医融合工作有待加强的三个方面,其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为关键。他表示,未来厦门或将依托国家体育局或委托部分高校开展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或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开展体育知识方面的培训,“融合体育、卫生相关学科,进行知识架构的调整,使之规范化、完善化”。

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库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也是一大短板。接下来,厦门市体育部门将积极推动各个试点单位加快建立体医融合健康管理系统,同时依托市体育局、市卫健委、Ai运动平台,协同厦门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动建立跨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体医融合健康管理平台,实现社区各类健康数据的汇集与融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