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树在创作留青竹刻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一块竹片,在莆田留青竹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蔡天树的手中敲敲打打,一排书法字慢慢显现出来,他以刀代笔,以竹代纸,把传统的书画、诗文融入竹子中,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品。 “竹刻选材要用3—5年的竹子,还要经过蒸煮,以防虫防裂,共有五六道工序,一件普通的作品要花一周的时间。”蔡天树告诉记者,留青竹刻技艺始于唐代,从明代开始,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把竹刻从以实用为主的简单工艺品提高到以欣赏为主的精细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艺术。2014年12月,莆田留青竹刻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现场,一系列的手工彩绘玻璃产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用玻璃做画布,把“三山两塔”、闽剧、三坊七巷、茉莉花等福州元素搬上彩绘玻璃。手工彩绘玻璃工艺在福州已有上百年历史,2019年,该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特色工艺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福建省级非遗——手工彩绘玻璃负责人陈垌鑫告诉记者,手工彩绘玻璃的工艺主要是以玻璃为载体,利用特殊颜料,由专业的手机彩绘师逐笔描绘,通过十几道工序制用而成。“我们的产品都是纯手工的,目前有70多名的工匠,有多种不同的产品线,包括生活美学器物和现代美学空间装饰。” 八宝印泥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八宝印泥冬不凝固、夏不透油,用于印章,有“入水经火永不褪色”的特点,也是漳州历史悠久的特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传承人杨锡伟向来宾介绍了八宝印泥的特色,他告诉记者,八宝印泥最早是从药膏脱胎而来,精心调制的八宝印泥,红而不燥,细腻厚重,钤盖在书画上色彩鲜亮,有立体感,时间越久,色泽越艳。 “进博会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客商参观,通过这个展示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福建本土特色的产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杨锡伟说,这是他第二次参加进博会,去年参会的时候,有不少的嘉宾和书法爱好者来体验八宝印泥,进一步打出了知名度。 据了解,福建省现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7项,囊括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非遗保护序列;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0项,省级非遗项目51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35名。此外,福建省还有34家“中华老字号”企业,86家“福建老字号”企业。 现场还特地筹划了“闽酒飘香”主题展馆,展示了福建红曲酒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参观、品鉴。据介绍,福建特产红曲酒,历史悠久,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红曲酒与其他酒种有显著的区别,是以红曲为发酵剂,而红曲是一种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曲种,千年酿造技艺的积淀,是中国南方酿造酒的代表,以原料独特、酿造工艺复杂、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名扬酒界。 中食北山(福建)酒业前身是柘荣县天宏酿造厂,坐落于“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太参之乡”柘荣。中食北山(福建)酒业相关负责人余寿良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红曲酒用天然矿泉水和非转基因黄金糯米为原料,用红曲糖化发酵。企业与天津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合作,在制曲、酿造、原酒处理工艺上采用科学技术,提高酿造酒中的酯类物质,增进红曲酒的风味与品质。 展馆现场,“吃海鲜喝,红曲酒更健康”的标语异常醒目,余寿良解释说,沿海地带爱吃海鲜,容易受寒,黄酒性温,可以暖胃,不让肠胃被寒性食物刺激。这已经是中食北山第三次参加进博会,余寿良说,通过进博会平台提升了福建红曲酒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公司销售也出现了下滑,他们加大了线上的推广力度,打造了一款网红酒“闽小记”,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今年还已申请了保健酒的生产批号,目前三条生产线正在安装,产量一小时能达到1万多瓶,年底还计划在上海开设实体店,展示福建红曲酒的魅力。 闽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福建千百年来饮食文化繁荣发展的结晶。现场,以视频和图文的形式,展示了佛跳墙、鸡汤汆海蚌、十八娘荔枝肉、榕城南煎肝、淡糟香螺片、同安封肉、闽南姜母鸭、桂花蟹肉、沙茶狮子头、原味河田鸡等20道精选闽菜的特色和做法。 此外,中国旅游展区F8-1还设置了福建“全福游、有全福”旅游精品馆,记者看到,整个馆外观创意如“福船”,融合土楼、福州古厝等古建筑元素,体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现场展示了福建“闽式生活”和4处世界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9家10处5A级景区、7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展现福建有福气、有颜值、有文化、有故事、有愿景的意涵特征。同时,还展示部分工艺特色文创精品,设有拓福祝福、民俗博饼、“福茶” 品鉴、“惠安女”卡通打卡点等文化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