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苏醒
在广河县,电商消费扶贫已成为热潮。图为网红主播在直播带货。 本报记者 周思明 摄 东南网11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周思明 杨珊珊)“难以置信,仅仅一年多,这里就翻天覆地,穷乡变新城!”9月底,厦门市领导带队来到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考察东西协作扶贫工作成果,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倍感震撼。 去年6月,厦门市党政考察团一行到东乡考察时,深感这里脱贫之艰,临时调整时间行程,分5个考察组对全县24个乡镇进行深度调研,并决定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集中攻坚;而今故地重游,东乡县“洮河经济带”已初具雏形,安居工程、市政道路、地下管网、生态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园区齐备的新型城镇在达坂镇崛起,当地干部、百姓的精神斗志与往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不仅城镇富了、美了,农村的房前屋后也收拾得整洁有序,说明当地百姓普遍萌发了自强意识和内生动力,脱贫‘造血’、扶贫扶志的成效正在显现。”一名考察团成员表示。 在特区精神跨越山海的持续激荡下,临夏这处大禹治水的源头、通商中亚的重镇再次被激活,大山里沉睡已久的拼搏意志重新迸发。厦门与临夏也真正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走出一条精准有效的东西扶贫协作特色新路。 燕之屋扶贫车间内,工人在耐心清理燕窝。 本报记者 周思明 摄 临夏州广河县内,当地农民走进由厦门火炬高新区引进鞋企设立的扶贫车间,变身产业工人。本报记者 杨珊珊 摄 机器“带”工 生产线上树新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深入触及人的灵魂深处,改变祖祖辈辈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斩断代际传递的贫困穷根,谈何容易。 “基层群众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对外交往少,思想观念封闭,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一位厦门援临干部这样总结初到临夏时的印象。 对此,临夏州积石山县拓奇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吉林感触尤深。 “我来积石山前后考察六次,前面五次都没办法说服自己在这里投资建厂。”陈吉林在全国拥有多家鞋服工厂,近年来出现“招工难”问题。为此,他奔走中西部劳动力密集地区物色新厂址,在特利强雨具董事长谢根生力邀之下,陈吉林把积石山纳入考察范围。 “最初走进谢根生在积石山的扶贫车间,我差点打了退堂鼓。”从事制造业多年的陈吉林,一眼就看出症结——工人大多是刚从田间地头走进工位的家庭妇女,技术粗糙、效率低下、纪律散漫,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流水线的要求。 但是,陈吉林第六次走进扶贫车间时,却有了意外发现。 “谢总引进一套先进现代化生产设备,部分取代以前的手工生产工序。没想到,在机器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引领下,整条流水线工人的效率不断提升。”陈吉林意识到,大山深处的农民,绝不是甘于贫穷,不是没有能力参与工业化制造,只是缺少示范、缺乏引导。 机器不仅可以代工,还能“带工”,这是厦门临夏东西协作产业扶贫工作取得的重大经验。 “我们在永靖县建设华洋针织扶贫车间之初,就上了全国最先进的全新电脑横机。”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勇表示,在本地缺少熟练工人的情况下,先进设备可以解决最麻烦的花色针织工序,让工人从最简单的缝合工序做起,逐步完成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陈吉林也斥资1700万元,在积石山分两期建设鞋服自动化流水生产线。目前,他的扶贫车间招聘200多名工人,其中将近100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车间产能已经占到公司全国总产能的近20%。 “我的组里共有25人,今天又是满勤。”拓奇实业扶贫车间后针组组长杓进春,去年3月之前还在家里种玉米、种花椒,进入扶贫车间务工后,用2个月就摸熟了设备,当上组长。“家里6口人一个月开销5000多元,我的工资就能撑起一大半。婆婆索性让我安心上班,她来带娃。”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临夏大山里星罗棋布的扶贫车间,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尤其是妇女群体,走出田头,坐上工位,跨出家门,融入社会,开始有了分工合作的概念,有了独立人格的萌芽,有了自强创富的盼头。“这不只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领队,甘肃省临夏州委常委、副州长邱武伟表示。 赤松茸加工车间内,工人在分拣清理赤松茸。本报记者 周思明 摄 吉美包袋车间内,工人在缝制包面。 本报记者 周思明 摄 比学争先 “富”女撑起半边天 改变一位母亲,就改变了一个家庭。常年在家务农、持家、教子的农村妇女,是斩断穷根的关键所在。通过进车间、进农场,她们不仅提升了工资收入、家庭地位和社会身份,还通过分工学习完成角色立场的转变。 走上管理岗位,杓进春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责任心的提升。“当组长之后,才意识到只要少一个工序,整条线就瘫了。”她不仅要熟悉每一道工序,在组员请假时随时补上,还得时刻督促检查整个组的生产进度和良品率。 在杓进春的印象里,以前组里的工人经常请假,尤其抢收花椒的七八月最为严重,但今年明显少了很多。而她把这归功于“周末学堂”的设立和企业文化的打造。 “周末学堂”是厦门在援临东西扶贫协作中走出的一条扶智新路子。近年来,厦临公司以及各援临企业在扶贫车间建立周末学堂,通过聘请企业股东干部和厦门支医、支教专业人员,进行普通话推广、健康生活教育、工作职业培训、知识文化教育等,让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提高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 “通过周末学堂,工人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树立了团队意识,真正转型成为一名社会人。”燕之窝广河车间负责人蔡智兴表示,现在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逐渐增强。 在临夏州已有10余家厦门援建扶贫工厂的1300多名职工,在周末学堂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工作态度的转变,这一举措带来更大的变化是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以前,人们都穷,觉得读书没什么用,长大了男人就出门打工,女人守在山沟里种地带娃。现在,工厂越来越多,大家发现会说普通话、会写字就可以当骨干,懂得多就可以赚钱,想法就不一样了。”拓奇实业扶贫车间针车三组组长张文兰的儿子已经13岁,因为担心无暇督促他学习,索性把儿子送到当地寄宿制初中就读,“让学校把他管起来,自己也可以安心工作”。 “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进东乡县大树乡湖里希望小学,悠扬的校歌声回荡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间。这所由厦门市湖里区捐建升级的小学,招收了米家村、红泉村等周边地区的18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并与湖里区金山小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系统实时接受远程教学。 “2008年刚建校时,只有140多名学生报名,其中一半都中途辍学;但近几年来,一个辍学的都没有。”希望小学校长刘玉强表示,这不仅是因为政府抓基础教育的力度逐年加大,与家长观念变化更是密不可分。 “我姐姐17岁辍学,但现在父母说什么也要让我和弟弟把书读下去。”达坂镇产业起步发展后,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马金良的父母都到达坂出门务工,让姐姐独自照顾两个弟弟生活,虽然一家人半个月才能团聚一回,但马金良对未来的憧憬越来越清晰,“我将来也要去兰州读大学”。 敢死拼命 厦临干群齐心攻坚 “临夏州脱贫攻坚的气势,尤其是厦门援临挂职干部和当地基层干部的拼劲,让我仿佛回到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激情岁月。”筹建临夏州黄河丹霞旅游项目期间,厦门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感慨颇深。 这也是不少援临企业的共鸣。 2015年以来,厦门先后有39名挂职干部、791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临夏州开展帮扶工作。他们不仅带来经济特区建设的技术和经验,更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专注度,激活这方热土脱贫致富的巨大潜能。 来到临夏后,李勇一直失眠头痛,曾经是游泳、马拉松健将的他,在高海拔环境下血压陡升,一下成了药罐子。年迈父亲轮到自己照料,他选择把父亲接到临夏,自掏腰包租房聘请保姆照料父亲,也不敢丝毫怠慢工作。 这样“敢死拼命”的工作状态,在援临干部中几成常态。在临夏,活跃着这样一支“特区铁军”,他们深深触动了山区干部群众骨子里的血性。“去年决战关头阵前受命的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一年多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奋战脱贫一线;临夏州各级政府部门担当作为,大刀阔斧推进放管服改革,扶贫产业项目落地大大加速。”厦门市相关领导考察临夏州后表示,当地干部群众的观念其实一点也不落后、思想一点也不保守。 广河县吉明鞋业负责人马丁是临夏本地人,他曾在晋江打拼多年,事业有成。2019年10月,马丁的鞋业公司与厦门火炬高新区投资公司合作,回乡在广河县创办吉明鞋业,而今生产的运动鞋、凉鞋产品已出口中东和非洲多个国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马丁今年年初又在广河县设立新善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为甘肃省首家生产一次性医用口罩的企业;家乡扶贫产业项目大多原材料销售“两头在外”,物流成为经营瓶颈,他索性自建厦临物流,为同行打通梗阻。 “厦临东西扶贫协作的经验,证明穷根绝不是与生俱来,贫困地区人民从来不缺创业致富的基因。只要把扶贫工作沉到一线、落到实处,与当地干部群众在同一条战壕里并肩作战,就一定能够实现东西协作、共同发展,携手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邱武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