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 八閩鄉訊 > 廈門 > 正文
脫貧路上 山海是一家

——廈門海滄與臨夏積石山縣結對幫扶紀實

2020-11-05 11:13:29 林麗明 周思明 楊珊珊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許麗蓉  

東南網11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周思明 楊珊珊)繼年初完成整縣脫貧摘帽目標之後,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輕裝上陣、一馬當先,謀項目、促建設、抓落戶,上半年地區生産總值達11.5億元,在疫情影響下增速仍高達3.8%,在臨夏州各縣市中名列前茅。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積石山縣曾是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和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4年,廈門市海滄區正式結對幫扶積石山縣,當年年底該縣貧困人口有6.57萬人,貧困面高達28%;截至2017年底,該縣仍有貧困人口2.59萬人,貧困面12.21%。

盡管2010年到2016年,廈門市、海滄區在積石山已投入幫扶資金2615萬元,建成鹭島幼兒園、吹麻灘海滄橋、鋪川鄉鹭島路等一批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但是,在黨的十九大提出脫貧攻堅的新任務、新要求之後,結對幫扶工作如何進一步推向縱深,助力積石山全面脫貧摘帽,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作為全國設立最早、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台商投資區,海滄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從一片偏僻荒涼的小漁村蛻變為國際一流的海灣型城區。在結對幫扶過程中,海滄更是發揚敢拼會贏的投資區優良傳統,以産業優勢拓荒開路,與兩千多公裏外的積石山縣一同書寫了跨越山海、二次創業的輝煌新篇。

以商引商

産業協作掘開突破口

2017年,廈門確立「國企帶民企」的東西産業協作新思路。海滄不等不靠、先行先試,當年8月就組織三家區屬國企赴積石山縣實地考察。其中,海投集團決定由下屬子公司海投供應鏈運營公司出資,成立積石山縣海滄産業運營有限公司,成為在甘肅省臨夏州落地的第一家廈門國企。

落地之後,海滄産業運營有限公司立即行動,借助海滄台商投資區的工業資源,引進海滄老牌企業特利強雨具有限公司,在積石山設立産業扶貧車間,並逐步延伸到山間田頭。

「扶貧車間由海投集團出資80%,承擔投資建廠和生産設備的主要成本,這種『國企出資、民企運營』的模式,曾在海滄扶持生物醫藥等衆多新興産業發展時大顯身手,而今又在東西扶貧協作中派上用場。」海滄産業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江文賓說。

「國企為民營企業免除後顧之憂,我們更要積極開拓。」特利強雨具負責人謝根生在海滄從事雨具生産已有十幾年,他發揮資源和渠道優勢,積極招攬商業夥伴前來投資興業,拓奇實業負責人陳吉林就是其中的代表。

「制造業企業的生命線是用工和效率。考察特利強雨具扶貧車間後,我決心在積石山投資設廠。」陳吉林在漳州等地擁有多家鞋服工廠,但近年來開始出現「招工難」的問題,「積石山有很多留守老人和婦女,只要能夠順利轉型成為産業工人,就能順利承接沿海勞動力密集型産業」。

2018年底,陳吉林大手筆投資2000萬元,在積石山縣設立甘肅拓奇實業有限公司。這種「國企帶民企,民企招友商」的鏈式反應,正在積石山不斷催化。

目前,通過海滄引進的多家企業,已經在積石山縣建成扶貧車間24家,吸納超過800名建檔立卡戶實現穩定就業,有效帶動了貧困群衆穩定增收。

因地制宜

投資興業謀發展

「産業扶貧不是做慈善,企業首先必須實現盈利,才能惠澤一方。」海滄區挂職干部、積石山縣副縣長王法從表示。

「設立之初,我們就斥資700萬元引進先進流水化生産線。」陳吉林介紹,現代化設備讓這裏農民迅速適應工業化生産的要求,成功轉型為産業工人。

「我剛進車間時,看到哪個工位上沒有人,就上去試做。不到兩個月,我就把所有工序摸清楚了,還當上了組長。」而今,拓奇實業扶貧車間針車三組組長張文蘭已經從一名農村家庭主婦轉型成為全職産業工人。前不久,她把剛上初中的兒子送進寄宿制學校,自己安心打工掙錢。

今年疫情期間,拓奇實業憑借高素質、高效率的熟練工人隊伍和先進生産設備,用不到一周時間快速轉産醫用防護服,不僅滿足防疫一線需求,也實現自身盈利,還推動積石山縣經濟逆勢上漲,成為臨夏州一季度生産總值唯一保持增長的縣市。

快速融入,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借勢發展,這已經成為海滄引進的積石山企業在地化生存的寫照。

「雨具生産原材料和銷售兩頭在外,雖然帶動貧困戶增收,但發展空間有限。今年,我看準臨夏本地高檔皮革資源過剩的商機,轉型生産箱包皮具,而今已經接到俄羅斯等國家地區的大筆訂單。」現在,謝根生已經成為臨夏皮革資源的收購「大戶」,每天樂此不疲的事情,就是研究海外箱包流行趨勢。

走進積石山縣中咀嶺鄉山間,皇甫艾扶貧車間艾草飄香。從寧夏走出的女性企業家耿雪梅,對西北少數民族婦女群體非常了解,應海滄邀請,她投資1000萬元在此建設扶貧車間,並流轉數百畝山地種植艾草。

「這裏土壤沒有汙染,艾苗成活率達100%,出絨量多質優。」耿雪梅介紹,皇甫艾扶貧車間和艾草種植基地分別雇用了100多名工人,采摘時還會聘請大批臨時工,一家三口一天就可以掙將近500元,真正實現家門口脫貧。「截至目前,皇甫艾接下來準備擴大艾草種植規模,並建設精油提煉、引種育種、展示體驗、中醫療養等配套項目。」

山海互濟

東西協作成熱潮

10月22日,2020海峽兩岸(廈門·海滄)樂活節在海滄嵩嶼碼頭的天風海濤中開幕。在這個海滄全民共慶的盛大節日中,一個特殊的環節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即將啓程赴甘肅積石山縣支教的鄭希、方華、李瑞華等十一位海滄實驗中學教師逐一登台亮相,大家用一陣又一陣的掌聲為他們鼓勁餞行。

多年來,廈門市海滄區通過多種渠道對積石山縣派出支醫、支教、科技工作者達上百人,助力當地教育衛生、道路交通、産業扶持等民生項目補齊短板。在此基礎上,海滄還把幫扶協作工作拓展到社會各行各業各界。

海滄區政協常委、海滄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合安為積石山縣40名貧困學生捐款助學;區政協委員、明豐建設集團董事長葉連生為當地小學捐贈筆記本電腦、文體用品和學習用品,並幫扶80戶貧困學生就學;區政協委員、廈門美益集團董事長謝芳捐贈文體用品……近年來,海滄各界向積石山輸送的愛心善舉,已經彙成一條長長的河流。

東西扶貧協作不是單向輸出,結對幫扶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雙向互動、實現共贏。在幫扶過程中,積石山不僅實現自身的發展,也逐漸融入全國大循環,與海滄一道展現山海協作的風采。

疫情期間,拓奇實業全力轉産防護服,成為防疫物品「甘肅造」的突出代表;耿雪梅不僅分兩次向武漢捐贈價值800多萬元的艾制品,還多次向海滄援鄂醫護人員、海外僑胞等獻上「艾」的祝福;積石山縣分多批向海滄輸轉勞動力,解決疫情期間「用工難」的問題……

「脫貧路上山海是一家,海滄區早已與積石山縣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海滄區委負責人表示,多年來,海滄與積石山兩地經濟社會逐漸交融共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幫扶新格局,不僅助力積石山縣在脫貧攻堅逐夢小康的進程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也為東西扶貧協作工作貢獻了獨特的「山海經驗」。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