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萧镇平)漳州平和县的清朝末任知县是谁?许多漳州人及平和人不知,而研究他的人更少。在1986年出版的《平和县志》里,对这位清朝末任知县的记载,只有“刘荫榛”三个字,籍贯、学历均没有。记者试图从文山史海中,找到这位末任知县在福建的足迹片段。 辛亥革命之风吹到平和时,这位清朝末任知县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改朝换代,易帜绝对是大事,遗憾的是,1986年版《平和县志》里的“大事记”居然只字未提。 据漳州文史资料记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首倡成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纷纷响应。11月11日,挟着辛亥革命的排山倒海之势,在漳州以同盟会为首的反清革命力量不费一枪一弹,顺利地取得了胜利,升起了当地第一面辛亥革命旗帜——五色旗。“11月13日凌晨,海澄县随之响应。云霄、平和、诏安、漳浦、南靖等县也相继光复,鲜艳五色旗在各县上空迎风飘扬。” 平和县从清朝走入民国后,应该是比较顺利的,至少清朝的末任知县刘荫榛能全身而退。而且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一年后,他居然出现在诏安县,任民国的诏安县知事(即县长)。据1986年版《诏安县志》记载:“刘荫榛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12月任诏安县知事。”但是他只当了不到5个月,民国二年(1913年)4月就由安徽定远郎庆祥接任。 刘荫榛在诏安县任职时,都做了些什么呢?由于其任职时间不到半年,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所以县志里均无记载。 不过,记者有幸看到诏安当地一名学者许慕辉写的《诏安史海钩沉》一书,提到过县长刘荫榛在诏安任上的“武力征税未果”的事迹。 在《诏安史海钩沉》之“匪巢覆灭记”一文中写道:“1913年2月,诏安县知事刘荫榛带领人马到靠近黄牛山的白石、后岭、塘西一带沈姓乡村捐税,沈之光闻讯,组织截击,使刘氏一无所获逃回县城。”后来,这位沈之光走向群众的对立面,被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所剿灭。 从诏安县知事位置下来后,再过一年多,刘荫榛出现在莆田。 据《莆田县志》记载,1914年11月,刘荫榛出任莆田县县知事一职,这次的任职时间较长,任了近5年,直到1919年9月。 其间,刘荫榛肯定做了许多事,如据《炎黄春秋》刊载陈明德的《护法运动中“南北军”大战》一文,曾提及“地处闽中战略要地的莆田、仙游等地被推上‘南、北军’大战的前沿阵地”“当时莆田驻军有北洋军马督彪营和福建陆军第一师江涛营”“江、马两部矛盾公开化,随时都有火拼的可能。江涛于1918年9月8日撤出莆田县城,移驻城外,并准备武装进攻马部。时任莆田县长的刘荫榛亲自出面调解,但难以化解双方矛盾,这给南军进攻莆田提供了良好机遇”。 莆田城厢区棠坡有座“志节庵”的寺庙,至今还立着一块时任莆田县知事刘荫榛专门为此示谕立碑。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河北省沧州市任丘有一个石油国家矿山公园,公园里立了一个“任丘历代名人雕塑群”,里面就有任丘籍的一位名人“刘荫榛”,当地对其简介为:“刘荫榛,清末国子监太学生,曾任军机处录事、平和知县,民国诏安、沙县、福安、莆田、商都县长及河北文史馆馆员等,民主进步人士。” 看来,这位“刘荫榛”想必就是清朝漳州平和县末任知县了,他的籍贯应是任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