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0月9日电(记者王茜)位于尖沙咀的K11 MUSEA商场第二季度营业额较第一季度上升35%,预计第三季度将有60%的升幅;香港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位于元朗的UNY生活创库超市于6月开业;葵青码头货柜量连续三个月正增长…… 这些逆市而升的消息传来,让人们在“冰封”的香港经济中看到了“春”的迹象。 10月9日,在位于香港尖沙咀的K11 MUSEA商场,市民在逛商场。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逆势而涨的成果来之不易,这里虽有疫情向好带来的人流,但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商业寻求新发展、新寄托的生动实践,凸显了后疫情时代新的零售商业模式。 在K11 MUSEA商场里,电梯上下的按钮被藏到了陈列架的书本里;服务台变成了花与树木的世界;二层到三层的阶梯可供休息;潮玩区大胆夸张的天地墙一体化涂鸦,成为“打卡点”…… 淡化购物及消费,强化社交和艺术赏析是这里与其他商场的不同之处。K11集团拿出大量场地做艺术类展示,结合艺术、人文、自然,打造独树一帜的国际旗舰购物艺术馆。 与此同时,恒基兆业发展旗下位于元朗的UNY生活创库超市于6月开始营业。该公司表示,疫情期间市民多居家工作减少外出,因此新鲜及速冻食品的增幅强劲。 10月9日,在位于香港尖沙咀的K11 MUSEA商场,市民在商场的咖啡店中休闲。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葵青货柜码头货柜量连续三个月正增长。8月抵港货柜量同比增长3.2%,离港货柜量同比增长2.4%。有关专家认为,疫情相关产品对码头货柜量有支撑,包括日用必需品、电子产品和防护用品等,货运需求一直都在。 “在疫情控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香港的零售业会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好。”奥纬咨询大中华区零售及消费品业务主管叶俊楠表示。 那么零售行业从业者如何做好准备?如何改变销售策略,在这个回暖的时候得到更多的份额?成为“破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 对此叶俊楠给予的答案是创新。“用创新销售模式,迎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10月9日拍摄的位于香港尖沙咀的K11 MUSEA商场。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叶俊楠说,零售业分两个步骤,一是先吸引人们到店,二是转化消费。从业者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去引流,吸引消费者走进商场,在这个方面K11比较具有代表性。 “报复性消费是有的,但香港的内需现在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叶俊楠这样认为。香港的零售业来源于两类消费,一类是游客带来的消费,另一类是香港本地的消费,也就是“内需”。 叶俊楠说:“6月、7月、8月有关部门公布的市民存款数额明显地提升了,这说明香港市民的消费还有释放的空间。” 叶俊楠介绍,以前大家常说香港人不会在电商上买东西,都喜欢逛街。现在通过数据可以看到线上消费明显提升,香港电商的业绩非常好,这也证明香港人的消费模式出现了一些改变。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认为,面对香港本地居民消费的回暖,从业者可借鉴零售业的一些成功经验,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在消费模式发生变化时,找到适合自己行业发展的新定位、新商机。 叶俊楠也认为,这需要从业者突破传统的思维,做一些新的尝试,确定好目标客户群,找准新的卖点,用新卖点吸引消费者,在零售业回暖中找到新的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