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八闽乡讯 > 漳州 > 正文
从“探门缝”学艺到敞开门授艺,东山曲艺人杨桔平

——让南音传承不再“难”

2020-09-02 11:27:19 朱俊辉 欧东茵 来源:漳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佳丽  

漳州新闻网(记者朱俊辉通讯员 欧东茵)洞箫、二弦、琵琶、檀板、碰铃……夜幕降临后,在东山县铜陵镇一处深巷中,几乎每晚8时准时飘出或悠扬或低沉的古乐琴音,有时还和着特别的声腔吟唱,引人驻足倾听甚至不由自主地想上前一探究竟。这些声音出自御乐轩,源于杨桔平与杨秀敏、陈雪轩等师兄弟开设的免费南音培训班。

在这个培训班里,常坐着七八位学员,他们中有初中生,有大学生,也有退休人士,大家三三两两围在老师身边,或学识谱唱曲,或弹奏乐器。

南音有着“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的美称。东山南音第四代传承人、杨桔平是御乐轩的负责人。平日里,他主要负责教授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古典乐器,以及一些乐理知识。大家聚在一起亦师亦友,兴致正浓时,杨桔平跟社友一同演奏一小段南音,洞箫深沉幽咽,如歌如诉,二弦浑厚顺畅,如行云流水,琵琶快活清脆,如珠落玉盘,演唱者手持檀板,抑或碰铃,又或四宝,立于一旁入情演唱,令闻者如痴如醉,恍入胜境。一曲演罢,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说起跟南音结缘,得从杨桔平七八岁时说起。据其介绍,那时他的父亲杨坤仁是赛成堂汉剧团司鼓老师,他打小就经常跟小伙伴搬着小板凳去“听大戏”。长期耳濡目染,杨桔平对二胡、笛子等乐器特别感兴趣,经常逃课去拜师。

“小时候知道谁会吹笛子、拉二胡,我就跑他家‘探门缝’,求着对方教我,对乐器的乐声特别痴迷。”回忆起往事,杨桔平面带笑容。当年更令他兴奋的是,御乐轩(旧址)就在他家祖宅后面,每天只要乐声响起,他就去守着听南音。久而久之,老师看他感兴趣便收他为徒。这下,杨桔平像是徘徊在音乐门外的孩子找到了组织,终于可以放开拳脚玩乐器了。这一番结缘,就是40多年。

这些年,杨桔平带着南音爱好者经常同泉州、厦门、石狮、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弦友互访、会唱、交流艺术。2015年,御乐轩表演曲目《把鼓乐》脱颖而出,获福建省2015年“丹桂奖”电视曲艺大奖赛全省业余组二等奖;2016年,应台湾南音乐团南音大师王心心邀请,到金门交流,合作演出《百鸟归巢入翟山》获台新艺术奖提名。东山御乐轩代表市级非遗传承队在国际国内多次文艺交流中,也是广受好评。

如今,50岁的杨桔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南音能得以传承。这些年来,只要有人愿意学,无论老少,他都义务传授。然而,由于南音与现代音乐在识谱、记谱、唱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入门难、时间长、节奏慢,很少有学员能坚持下来。为了让南音能更好传承,2017年杨桔平开设免费的暑期南音培训班,三年来招收学员70多名,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50多岁,看到大家愿意学,他乐此不疲。

“以前是定期上课,后来受疫情影响改成不定期分散学习。所以,我每天晚上吃过饭就守在这里等学员。”采访的最后,杨桔平坦言,作为民间曲艺人,坚守传统与传承发扬是必须迈过去的坎,“只要他们愿意学,坚持来,我就很有激情,就一点都不累。”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