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 八閩鄉訊 > 廈門 > 正文
​廈門:建立多元化社會救助模式 讓「醫學的孤兒」不再孤單
2020-07-16 15:34:10 林澤貴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余璟  

廈門建立「1+N」多元化社會救助模式,探索重特大疾病及罕見病患兒救助機制

讓「醫學的孤兒」不再孤單

東南網7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太感動了,孩子有救了!」15日上午,接過凝聚社會各界愛心的捐款後,周女士頓時淚崩。兩年多來,女兒小萱(化名)每年近百萬元的醫療費,已快將其家庭壓垮。

當天,由廈門市愛心辦主辦,醫保、民政、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部門協辦的「重特大罕見病救助協議簽約儀式」在廈門市兒童醫院舉行。各界的暖心救助,讓包括周女士在內的3名重特大罕見病患兒家屬重燃希望。

罕見病救助成世界性難題

「企鵝寶寶」,是對小萱的讓人心疼的昵稱。來自海滄的她,因為脾腫大肚子鼓鼓的,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在小萱兩歲多的時候,經醫生診斷,她患的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戈謝病。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代謝性疾病,目前登記在案的全國患者數目不超過400例。

這種比「瓷娃娃」「漸凍人」更不為人知的罕見病,治療時需終身注射「思而贊」,一支就要2萬余元。今年5歲的她每月需打4針,每年花費近100萬元,而隨著小萱年齡的增長和體重的增加,注射藥量和治療費用還將逐年增加。從事空調安裝的爸爸和做早餐生意的媽媽雖然竭盡全力,但仍無力負擔昂貴的醫藥費,本不寬裕的家庭舉步維艱。因缺乏治療資金,小萱目前每月只能注射1針「思而贊」穩定病情。

像小萱一樣罹患罕見病身處絕境的,還有患有罕見惡性腫瘤「尤文肉瘤」的小婷婷,及出生不久就被確診為「嬰兒型龐貝症」的小恩恩。

這些發病率僅為人口總數0.65‰至1‰的罕見病,讓這些家庭一步步走向崩潰邊緣。

罕見病由于臨床上病例少、經驗少,導致高誤診、高漏診、用藥難等問題,往往被稱為「醫學的孤兒」。由于患者數量少,花費極其昂貴,罕見病救助更是世界性難題。

據廈門市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罕見病治療藥物價格高昂,需要幾萬人的保費才能支撐,目前尚未被納入醫保目錄,無法在基本醫保制度內解決費用問題。

不僅如此,能治療罕見病的藥物更罕見,對運輸、存儲、配藥等都有極高要求,普通藥房或醫院都不願進貨。同時,能診斷罕見病的醫生也少,患者確診及救治都需前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探索「1+N」多元化社會救助

多種因素疊加,導致罕見病患者的尋醫救治之路異常艱難。目前,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有效的罕見病救助機制。

「要把資源和力量投向最急需的人群、最迫切的領域,要讓每一個最需要幫助的群衆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暖。」基于這樣的認識,廈門市愛心辦會同廈門市醫保局召集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多家單位,多次召開專題協調會,圍繞如何摸清對象、如何彙聚力量、如何實施救助等問題展開討論。

最終,廈門市愛心辦決定充分發揮統籌全市愛心資源的平台優勢,彙聚各方愛心力量,探索建立重特大罕見病「1+N」多元化社會救助模式。

「就是患者承擔一部分、藥企讓利一部分、社會捐助一部分!」廈門市委副書記、市「愛心廈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執行副組長陳秋雄說,廈門市希望通過這種共擔救助模式,精準救助重特大罕見病人。

「一事一議」實現精準幫扶

當天,參與簽約的不僅有廈門市愛心辦、患者家屬,還有藥企賽諾菲公司、藥店鹭燕醫藥、廈門市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

「現在只要提前打個電話預約即可,方便很多。」周女士說,以往每次要用藥,他們需提前跟藥企預約,還得全程跟蹤確認藥品是否到位、配送過程是否安全,到醫院取藥還有不少手續,身心俱疲。簽約後,藥費、治療費不僅會大為降低,藥品從進貨到醫院終端配送都不用家屬操心,只需事前電話預約就能在醫院接受優質治療,避免了以前在外地就醫、購藥之間來回奔波。而醫院也會理順就醫環節,提供綠色通道、便捷服務。

「很高興,我們企業能參與到這個救助項目來,為建設『愛心廈門』作貢獻!」賽諾菲公司南中國高級公共事務與市場準入部總監趙蓉表示,除了在藥價上盡可能給予優惠外,他們還將利用企業的渠道,為廈門醫生提供有關罕見病診治方面的培訓。

與此同時,廈門市愛心辦還帶頭發動各界捐助,所籌款項統一彙入「愛心廈門專項基金」,實現資源集中,資金統籌使用,並根據患者家庭實際困難及救治情況,采取「一事一議」,實現精準幫扶。

「讓愛心有溫度,讓文明有高度。」廈門市愛心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重特大疾病及罕見病愛心救助是醫保救助的補充,下一步,市愛心辦、醫保部門將積極完善重特大罕見病「1+N」多元化社會救助模式,建設更為溫馨和諧的「愛心廈門」,也希望更多的愛心企業、組織與人士伸出援助之手。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