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籍援宁干部的故事
7月3日,中宣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漳州部分援宁干部,聆听他们动人的在宁故事,了解他们扎实的帮扶举措,感受他们与宁夏儿女共同建立的深情厚谊。 产业扶贫拔“穷根” “今年闽宁镇双孢菇长势好、产量大,一茬接一茬,成为菇农增收的‘致富伞’。”虽然已经结束挂职,角美镇副镇长曾培煌仍心系闽宁镇双孢菇项目,时不时微信电话联系正在闽宁镇挂职的同事,及时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时光回溯至2016年11月,曾培煌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之一,独自一人进驻有着“东西扶贫协作样板镇”之称的闽宁镇,挂职任副镇长,分管招商工作。 初到闽宁镇,曾培煌便马不停蹄开展调研工作,用脚步丈量产业的宽度。细细斟酌,他发现,闽宁镇竟有些“熟悉”——和角美镇一样,当地也种植双孢菇。据曾培煌介绍,闽宁镇有双孢菇的种植历史,但因技术、气候、市场等原因,发展较为滞后。“而在角美镇,双孢菇是传统产业,近些年探索出的‘双孢菇工厂化’模式,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种植效益的同时,还不会污染环境。” 然而,将好模式、好做法落地到闽宁,绝非易事。曾培煌拿着闽宁镇的宣传材料,不断奔波于闽宁两地。“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整整3个月时间一直在路上,总是刚下飞机,又上汽车,组织参展招商、拜访企业家连轴转。”曾培煌说。 经多方沟通协调,角美镇蘑菇产业园的成功经验终于“移植”到闽宁扶贫产业园,一个由政府推动、国企投资、民企运营的双孢菇工厂化栽培项目在闽宁镇落地生根,目前已建成占地92亩、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双孢菇工厂化标准厂房和展示厅,项目可实现年工厂化养殖销售双孢菇1300吨,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销售市场面向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同时,项目已吸纳当地劳动力65人,其中包括6户建档立卡户,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从产业移植到保障民生,曾培煌一直在扶贫的路上。回到角美镇后,曾培煌分管卫健、民政等工作,同样面对不少贫困群众。“挂职的那段经历,使我增强了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勇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曾培煌如是说。 教育扶贫除“盲根” 去年9月1日,云霄和平中学的教师朱顺飞踏上了闽宁扶贫支教路,他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二中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来到宁夏的第一感受就是干燥,这里的气候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早晨睡醒经常发现自己在流鼻血。”从九龙江畔来到六盘山下,朱顺飞和同事们的身体一下子还未能适应当地的干燥气候。 由于气候、环境原因,缺水成为限制宁夏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为了节约水资源,海原二中每层教学楼的卫生间都没有开放,学生只能去旱厕方便,条件十分艰苦。“但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要靠学习走出大山。”朱顺飞深受感动。 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朱顺飞更是悉心备课、用心教学。班里有些学生家庭较为贫困,他时常把自己的餐卡给学生使用,还会将老家邮寄来的特产、食物分享给学生们。不仅如此,朱顺飞也时常自费买些小礼物,用来奖励学习成绩好或表现好的学生。“孩子们和我说,一定要考上厦门大学,来漳州找我。到时我要请他们吃漳州海鲜。”朱顺飞的言语中满是喜悦。 除了吃饭问题,与孩子们有关的一切,朱顺飞都为之牵动。“8班的马梅同学是单亲家庭,父亲对她的学习关心不够,我便多关注些,也常利用周末时间对孩子进行家访,疏解困难;7班的王娟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入学,这哪行啊,学习是大事,我们和校领导一同努力,最终帮助她顺利入学……” 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朱顺飞就要离开海原二中了,但他认为用一年的时间做这件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很值得。“我相信教育定能改变命运。”朱顺飞表示,很快就要回到家乡了,希望孩子们继续好好学习,用知识和努力铺起出山之路。 医疗扶贫治“病根” 医疗扶贫,是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重要内容,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医务工作者前往宁夏支援,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黄庆生便是其中一位。去年8月,黄庆生随援宁医疗对口帮扶队来到海原县中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 在海原县树台乡大嘴村的一次义诊,黄庆生印象深刻。“年轻人,你或许无法想象,当地有些群众受经济和医疗条件的限制,积累了一身病无法治愈。”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黄庆生唏嘘不已。而在当地,像大嘴村一样,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的乡村还有不少。如何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医疗队伍?身为支援海原县医疗队队长的黄庆生想了很多。 随后的义诊中,黄庆生经常指导队员利用火罐、针灸等方法诊疗,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医疗队在为前来就诊的群众做专业的检查、诊断、治疗的同时,也对当地群众易患的疾病进行相应资料整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因病施策。 黄庆生在队内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工作,他多次组织开展讲座和培训,指导当地医疗机构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术,让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不仅如此,医疗队伍先后在海原县中医院引进了皮瓣转移术、微创治疗儿童各类骨折、儿童先天马蹄足治疗等新技术,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 得知中央对援宁工作的肯定,黄庆生心里满是温暖:“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践行者,我骄傲,我自豪。”(闽南日报记者 廖瑜婷 闫锴 林祎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