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开始,漳州市启动主城区农贸市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激励市场举办者提升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水平,加快补齐漳州民生短板,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漳州市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建设和运营管理六条激励措施》,对单个农贸市场最高补助200万元。 漳州市通过提升服务、提升智能化水平,为群众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安全体系。而农贸市场该如何升级?升级后的农贸市场有何变化?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改造升级后的农贸市场,探索农贸市场的新形象。 农贸市场的华丽“变装” 6点半,林永根就来到了市区前锋市场,开始了他一天的忙碌。市场里很热闹,作为市场管理人员,林永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市场专家”,对市区农贸市场连年来的变化,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市场现在宽敞整洁,和超市一样了。” “以前,市场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比较脏乱的,因为生鲜、活禽难免带有气味;排水系统不完善,地板永远都是湿漉漉的,不小心就会滑倒;闷热,摊主们也很辛苦。”林永根向记者描述他记忆中农贸市场的样子。 如今的市场,灯光明亮,摊位分区摆放,通道开阔,防滑地板一直保持着干燥,通道两旁排水系统完善,通风效果也加强了不少。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2018年,漳州市启动了主城区农贸市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0年底,将完成主城区农贸市场的全面升级。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农贸市场新变的源头。2018年,福建食达康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了农贸市场的改造。针对以往管理松散、布局老化、安全隐患等问题,农贸市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造。 2019年初,改造后的前锋市场重新开放,焕然一新。林永根说,硬件设施提升后,“软件”也有了全面的升级,现在市场有十几名管理服务人员,涵盖保洁、夜间保安、检测等岗位。 “以前都是‘大通铺’,市场闷热,一天下来满头汗,现在整体环境更卫生了,规划布局也合理很多,给我们配齐了洗手盆、灯、案板等。有问题找管理员,他们能很快帮忙解决。”在前锋市场卖了十来年菜的王女士说。 菜肉打上了“身份标签” 另一边,市区的国营市场也在探索着新的模式,当好“菜管家”。 “今天的菜特别新鲜,来看看!”黄阿春在自家摊位前招呼着来往的顾客。顾客在摊位前挑拣,她熟练接过,放在电子秤上称重。识别后,电子秤旁打印出一张小票,她将小票同菜一起交给了顾客。“我家的菜绝对新鲜,你放心好了,有问题直接来找我!” 别看这张小票,它能发挥大作用。摊主向记者展示了小票的内容,上面除了记录着蔬菜的品类、重量、价格等信息之外,还记录着菜的来源,标明了市场的位置,甚至具体到了哪个摊位。这张小票,就是菜肉品的“身份证”。 “食品溯源系统上线以来,为市场的经营消费环境带来了很好的保障。”市区延通市场管理站站长林志辉向记者介绍道。延通市场位于市区大通北路,面积2000平方米,日人流量上千,共有120多个摊位。 人流量大,菜品多,摊位多,这也带来了市场管理的诸多困难。“这样大的人流量,顾客的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林志辉说,食品溯源系统的上线,就是给摊主加了一道“紧箍咒”。 系统上线以来,交易纠纷大大减少。一旦出现质疑,只要拿出小票,就有了最直接的证据,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作为溯源系统的试点单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行,如今,延通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更为规范的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提升服务与安全,让群众吃上放心菜。 快检让农残“无处遁形” “这个检测是免费的,你们如果对蔬菜不放心,可以直接到这里检测,结果十几分钟就可以出来,非常方便,也吃得更安心。”游玉英将宣传单发放给前来买菜的邻居,介绍快检系统。 游玉英是新桥街道前锋新村的居民,同时也是芗城区妇联的巾帼志愿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她常常穿着红马甲,向街坊邻居介绍市场新出的快检服务,给他们普及新知识。 快检是什么?游玉英在前锋市场的快检室为记者解答。 “我们每天要对市场的蔬菜进行15~20个批次的抽检,检测菜品中是否含有农残,从而为食品安全把好第一道关。”在快检室内,检测员将蔬菜切分成小块,倒入缓冲液,并放入农残检测仪中,十来分钟后,检测结果就在大屏上显示出来。 “花菜、上海青、绿豆芽,检验合格。”市场入口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着今日菜品的抽检结果,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自从有了这个快检室,我平时买菜总会拿来检测一下。”游玉英在前锋市场买了20多年的菜,最近成了检测室的常客,“有了这个检测结果,回家做饭给家人吃更安心”。自己用还不够,热心的她也将这个新东西向邻居、亲戚推广。“毕竟是吃到肚子里面的东西,检测一下不花多少时间。” 以往常规的食品监督检测,往往需要一到两周才能够出检测结果,与此相比,快检室的快速检测仪操作简便,更受欢迎。如今,芗城区已改造完成的17家农贸市场均配备了快检室,为食品安全从源头把关。(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郑文典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