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八闽乡讯 > 泉州 > 正文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续存385年的古海关遗址
2020-06-19 17:38:04 林婕 林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许丽蓉  

走进泉州市鲤城区水门巷,一块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伫立在原址改建的水仙宫墙角。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东南网6月18日讯(本网记者 林婕 林杰)海丝千年城,魅力古海关。走进泉州市鲤城区水门巷,一块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伫立在原址改建的水仙宫墙角,这处看似其貌不扬的遗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处古海关遗址——市舶司遗址。

据史料记载,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海外贸易需求,唐朝以来,曾有广州、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地设有市舶使,为市舶司前身。市舶司作为掌管涉外船舶、贸易及其征税和接待使者的机构,其基本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海关。泉州市舶司则设立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作为古代的“海关”,见证了泉州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贸易之繁荣。

这处看似其貌不扬的遗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处古海关遗址。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见证“东方第一大港”

一个市舶司,一段非凡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它见证了泉州曾经的开放和包容。

唐宋以来,随着泉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港的海上贸易发展神速,逐渐进入“东方第一大港”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管理,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登陆,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当时与泉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曾达到100多个。

据古市舶司文史室内史料记载,招徕外商是市舶司的职责之一,其结果是数以万计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贵族和平民纷至沓来。他们从这个城市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留下了各自的宗教文化,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世界几大宗教几乎都在这时传入泉州。他们和平相处,互相交融,其祥和场景,是古泉州故事中最精彩、动人之处。

市舶司的设置,规范了海外贸易,促进了泉州进出口贸易的繁荣,推动各行各业的兴盛发展,其中以“造船业”“纺织业”“制瓷业”为最。据史料记载,1974年在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海船见证了泉州造船业的发达;随着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泉州的纺织业发展,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载,泉州的纺织品已远销东南亚诸国及坦桑尼亚;而宋元时期出现的磁灶窑、德化窑、安溪窑、东门窑、南安窑等著名民窑,将泉州的陶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宋代李邴曾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如此描绘泉州:“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元朝时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曾写下:“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水仙宫内设立了古市舶司文史室,通过文字与图片资料讲述泉州专设市舶的历史。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历经三个朝代续存385年

尽管历史已成昨日,但这段辉煌的历史如今在泉州这片沃土上依旧有迹可循。

水关、鹊鸟桥、舶司库巷……围绕市舶司的背后,当年的各种“配套”应运而生。位于市舶司附近的水关后有石闸门,其长石槽尚存。水关上的城墙,1956年拆除,而桥北的鹊鸟桥至今尚存。原六板桥已改成水泥桥,桥旁濠沟尚存一、二巨大石栏杆。

闽南文化研究者洪泓介绍,宋至明时,远洋商船的人员,其货物往来,可通过小船,沿晋江、破腹沟、水关,濠沟直达市舶司报关。“市舶司及水关是泉州港的重要遗址,亦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

在张惠评、许晓松著作的《泉州海丝史话》里提及,在水仙宫东面,过洪厝山,有一条巷可通大街,名叫“白丝库巷”,位于今马坂巷与水门巷之间。该巷距离市舶司衙门遗址不远。泉州方言“舶”与“白”“司”与“丝”同音,故后人又将它写作“舶司库巷”,认为是古代市舶司的仓库遗址。

走进今天的市舶司仓库遗址,长长的石板巷子,经过岁月和风雨的打磨,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历史韵味十足。据道光《晋江县志》记:福建市舶司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续存385年后才迁往福州。“市舶司迁榕城后,司荒废,后渐为民居,现仅存遗址。”沿着舶司库巷口深入,小巷尽头,是一处处名人故居,故居内仍有住人,护厝的水井也仍在使用。

如今,广州、明州、杭州的市舶司遗址俱已湮没,泉州市舶司遗址成了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海关遗址。《泉州府志》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鹊鸟桥水关北沿水道六十米有水仙宫”。水仙宫内设立了古市舶司文史室,通过文字与图片资料讲述泉州专设市舶的历史,吸引了大量来自日本、美国、缅甸的文史研究者,以及国内高校师生来参访学习。

桥北的鹊鸟桥至今尚存。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