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要闻推荐 > 正文
探秘徽墨传统制作工艺
2020-06-06 10:24:58 刘军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许丽蓉  

5月20日,安徽歙县“项氏徽墨”的工人为晾干的墨进行描金。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具有质坚如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历久不褪等特点。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安徽皖南地区,一些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坚持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徽墨,并创造出更加精美且具有收藏价值的徽墨作品。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5月21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在进行古法炼烟。传统徽墨制作工艺中,第一道工序就是炼烟。这一过程收集来的油烟是徽墨制作中最为重要的原材料。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1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收集集烟碗中的桐油烟灰。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0日,安徽歙县“项氏徽墨”的工人在熬胶。熬好的骨胶和烟灰混合后制作成墨泥。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5月21日,安徽歙县“项氏徽墨”的工人在查看墨饼。墨饼经过加热融化,再进行捶打,制作成墨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1日,安徽歙县“项氏徽墨”的工人在捶打墨胚。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0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在雕刻墨模。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5月21日,安徽歙县“项氏徽墨”的工人在墨胚上洒金。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1日,安徽歙县“项氏徽墨”的工人在墨胚上洒金。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0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在查看通风晾制的墨。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5月20日,安徽歙县“项氏徽墨”的工人为墨打蜡。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这是通风晾制过程中的墨(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20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在试墨。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