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天灾,守望平安,对于我们这个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属国务院划定的全国25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闽西革命老区来说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市地震局从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先进单位;2019年,获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第一名、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质量第一名、全省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为我市增强群众防震意识,提升减灾水平,构建安定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预报更精准—— 监测预报体系更加完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突发地震灾害尤其如此。 目前,我市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监测台网,区内有龙岩、长汀两个综合台站,1个国家背景场、6个测震台、4个土层强震台、12个烈度速报台、7个GPS观测台、1个地磁观测台、1个地倾斜观测台和棉花滩库区专用地震监测台阵。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点。 建立了地震异常快速核实处置机制,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震宏观异常快速上报、核实处置工作网络。建立了地震信息快速播报机制,当我市有感地震发生后,让市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震情信息,避免造成恐慌或产生地震谣言,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努力提高地震分析预报水平。在坚持周、月会商制度的基础上,组建龙岩市地震局(台)地震分析预报专家组,由局(台)业务骨干组成,采用走出去学习和请专家进来培训的方式,提高业务骨干的分析预报水平。 今年还继续推进古田会址地震监测台、活断层鉴定及危险性评价项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地震预警发布终端建设工作,让我市监测预报体系更加完善。 预防更高效—— 震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 震害防御能力是群众避让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防线”。 我市严把抗震设防关,争取将“地上搞结实”。近年来,全市已有交通、能源、电力、水库、生命线工程等近百个重要项目以及所有医疗、卫生用房工程项目无一缺漏,全部做了专门的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使我市的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都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抗震设防。所有新建校舍都严格把关,都按规定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确保每一栋校舍都能高标准设防,成为孩子们的“安全岛”。 城乡民居不设防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推广有抗震设防的标准建设施工图,无偿提供群众使用;专门编印宣传材料,对民居选址、施工、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80%以上的民居都采取了合理的抗震设防措施,城乡民居不设防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也由传统的街头宣传、纸质宣传为主,发展为广播影视、传统媒介、“互联网+防震减灾”、网络信息综合应用的现代传播方式。连续2年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年”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精心策划了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电视知识大赛、网络知识竞赛、防震减灾10万条微信宣传和防震减灾书法大赛等活动,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创意、有规模、有气氛、有影响。 创新打造防震减灾社会宣教“一团一队一融合”模式,每个县(市、区)组建一个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与有关部门深度融合,建立合作机制,每年至少开展4次联合科普宣传活动,实现人员互补、优势互补,开创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新局面。根据2019年调查统计,我市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由2014年的38.6%提高至2019年的75%。 应急更有力—— 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健全 防御天灾,不能指望“天帮忙”,只能依靠“人努力”。 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市、县、乡三级政府和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都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形成了完整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并开展了多次实战演练进行检验,使预案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主研发的“龙岩市地震快速反应系统”在全市推广,为政府提供较科学的参考意见。 迄今已培训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近600余人次,有效夯实了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基础;依托消防、武警部队,打造了9支“装备精良、反应快速、技术过硬”的专业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依托有关行业、部门建立了十几支行业应急抢险队伍;全市共组建培训了约50支地震灾害志愿者救援队伍,并从中培养了9支骨干队伍,配备了个人防护和基本救援装备。为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战斗水平,2017、2018、2019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抗震救灾综合应急实战演练。 目前,我市形成了有龙岩特色的“基层——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行业——市县地震应急救援队、专业——市、县消防、武警部队组建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志愿者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建设也基本完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36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累计建设有效面积达到148.6万平方米,最大可安置灾民84万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将持续以‘防震减灾、造福人民’为己任,继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体系建设,积极修炼业务‘内功’,开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市地震局局长林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