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八闽乡讯 > 漳州 > 正文
“海丝”瓷器瑰宝东溪窑深山浴火重生
2020-05-11 11:13:46 苏海森 庄伟杰 于悦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余雪林  

在东溪窑原产地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漳窑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俊在检查陶土情况。2008年,林俊前往龙山镇创立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并采集当地的陶土进行配方实验。一年以后,他终于成功恢复了东溪窑传统制作技艺。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一丝不苟地配制东溪窑瓷器原料。根据“不同部位有不同用途”原理,挖掘出来的陶土必须进行分门别类处理。

东南网漳州5月11日讯(本网记者 苏海森 通讯员 庄伟杰 于悦 文/图)经过练泥、拉坯、彩绘、上釉、晾坯、烧窑等一系列工序后,原初的陶土华丽“转身”为图案精美、色泽光亮的瓷器。近日,位于山区乡镇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的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年过七旬的漳窑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俊和他的徒弟忙着制作一批东溪窑瓷器。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的徒弟在进行拉坯工序。拉坯是制作陶瓷的重要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经过一系列制作工序后,架子上摆放着东溪窑瓷器雏形。

素有“中国最具观赏性窑址”美誉的东溪窑遗址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与华安县交界一带,是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瓷器烧制技术的卓越代表,也是彼时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在我国和世界海洋贸易交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正是林俊数十年坚持不懈、攻坚克难,成功恢复东溪窑传统制作技艺,让这件“海丝”瓷器瑰宝再现昔日辉煌。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上釉前,林俊用手试釉,目测釉的浓稀是否适用。坯体绘饰完成后,在表面涂上一层玻璃质的釉药称为“上釉”。上釉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指导徒弟对东溪窑瓷器雏形上釉。上釉要做到瓷器雏形造型中各个部分的釉层均匀。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指导徒弟进行“彩绘”工序。东溪窑瓷器彩绘尤为讲究,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菊花、山水、寒江独钓等。

据科学考古调查,东溪窑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产品以青花瓷为主,还有青瓷、白瓷、酱黑釉、蓝釉、米黄釉以及五彩瓷等,器形以日用生活器为主,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菊花、山水、寒江独钓等,窑具有平底、M形匣钵以及少量垫饼。其中,釉面呈米黄色冰裂纹,器型古朴大方,其精品曾作为朝廷贡品,也曾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达四个世纪而不衰的漳窑则是东溪窑最具代表性作品。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在向窑炉添加木材。东溪窑烧窑长达60个小时,不间断烧火,并须根据炉内的火焰判断温度,添加柴火。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将正在烧制的瓷器从炉内钩出,察看成色及烧制情况。

在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林俊和他的女儿林莹展示通过传承制作技艺制作完成的东溪窑瓷器成品。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