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瑜制作春仔花。 东南网记者 邹玒摄 东南网4月3日讯(本网记者 邹玒 李奇)一根细细的铁丝在手中弯弯绕绕,盘出形状;拈着红线的手指“变”成针。以铁丝为定点,将线密密地“缝”在剪成花瓣状的硬纸板上,插上竹签,一朵在闽南颇受欢迎的春仔花就诞生了。 怀孕近9个月,洪晓瑜仍然喜欢在闲暇时做一些春仔花。洪晓瑜与她的表嫂洪丽娜是春仔花习俗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家里,春仔花至少传承了四代。洪晓瑜的母亲洪素珍、舅妈洪宝叶则是春仔花习俗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的春天因新冠肺炎疫情变得特别,厦门翔安洪厝的春仔花依然绽放不败。在机械化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春仔花在洪厝,仍然用最质朴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在指尖翻飞中坚守。 “近期因为疫情,红事取消,白事从简。”洪晓瑜说,但在洪厝,春仔花像铭刻在血液中的记忆,春天做好的春仔花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有所收获。“以往除了农历七月外,其他月份春仔花都卖得不错;待疫情结束,同往年一样,会有不少闽南及台湾地区的人前来学习、订货,春仔花像一颗种子,在共同的习俗中花开两岸,传承至今。” 一朵花 丝线缠绕幸福期许 用于结婚的春仔花。 受访者供图 “春”在闽南语中同“剩”字,象征富足有余,春又是生机勃勃、开枝散叶的季节,所以闽南人管这种用丝线一点点缠绕起来的头花叫“春仔花”。 春仔花习俗是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洪厝,姑娘们编春仔花的手艺,代代相传。据考明嘉靖年间,洪厝村在京任刑部右侍郎的洪朝选回故里祭祖,发现凡祭品上都插着春仔花,村里的妇孺也插有春仔花,赏心悦目,他便让家眷与侍女们学着扎制。也就是说,春仔花在洪厝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制作春仔花的材料几乎可以就地取材,硬纸片染色,经过修剪就成了红艳艳、亮闪闪的花叶;用来缠绕的细铁丝原先来自家家户户的防蚊纱窗,如今工厂可以采买。春仔花看似简单,上手操作却不那么容易。扎花时不仅要了解每一种花后蕴藏的吉祥寓意,线缠绕的疏密、弧度等也要计算,“缠不紧容易散,太紧太密了形状不好看”。更不用说稍微难些的“挑金”,即在缠绕的线中,加入金色的小纸片做装饰,这一切只有靠手工才能完成。用洪晓瑜的话说:“费脑也费眼”。 或许是手指缠绕铁丝、丝线的手法变化神奇,或许是春仔花习俗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意味,洪厝的姑娘们做春仔花的手艺就这样传了出去。有嫁出去的女儿,就有春仔花的“开枝散叶”;嫁到村里的媳妇,在耳濡目染下,也开始喜欢这红彤彤的“传家宝”,学成后教给娘家的姐妹们。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春仔花如今形成了婆婆花、新娘花、普通花、孩童花以及丧事花等十来个品种,每种花拥有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供大家使用。 结婚,是春仔花“出席”最多的场合。新娘的妈妈精心选择十二对(闰年十三对)春仔花,让新娘带到婆家。这其中就有婆婆花、新娘花、姑娘花、妯娌花等,每一对花的元素都有讲究。 小小的“婆婆花”蕴含着许多吉祥的寓意。 东南网记者 邹玒摄 “比如‘婆婆花’,正中间的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小叶子代表‘开枝散叶’,两旁的‘面线须’代表老人福寿绵长,挖耳勺是‘婆婆花’必备的,表示媳妇娶进门,婆婆可以安心享福了。同时要注意的是,‘婆婆花’有前有后,‘前’在闽南话中有‘财’的意思,在普通话中与‘钱’谐音。”洪晓瑜说,小小的一对花,需要讲究的地方非常多,“新娘花”中的“双石榴”元素也包含了早生贵子、一世幸福的美好寓意。“在我们这里,春仔花的品类非常多,无论红事还是白事,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洪晓瑜的母亲洪素珍四十多岁时,便开始为洪晓瑜准备结婚用的春仔花了,在她看来,每一根线也代表着她对女儿的牵挂。“至今我还留着妈妈送我的春仔花。”洪晓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