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 閩港交流 > 青年交流 > 正文
各盡其能 同心前行

——內地港青抗疫不缺席

2020-03-25 14:41:5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世彬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題:各盡其能 同心前行——內地港青抗疫不缺席

新華社記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內地的香港青年踴躍捐款捐物,積極參與防控工作,同時發揮創新優勢,在抗疫中各盡其能。投身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港青們見證了衆志成城的偉大力量,更堅定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自身更大價值的信心。

「香港青年要在國家戰『疫』行動中盡自己的心力。」

「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武漢有困難,我們肯定要幫忙,前後方聯動起來,一起打好這場仗。」在深圳前海創業的港青陳升說。

得知疫情後,陳升迅速行動,找到幾位在深發展的香港朋友一起籌措口罩等防疫物資,馳援抗疫一線。據深圳市青年聯合會透露,1月底,陳升就組織捐贈了3.1萬個口罩、1000個護目鏡、1000個防毒面具。

疫情期間,香港江蘇青年總會常務副會長孫曦作為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董事長,一直堅守蘇州,開會協調、購買防疫物資、慰問醫護人員,每天都異常忙碌。

「這段時間一線醫護人員非常辛苦,感謝他們的付出。」孫曦說,政府和醫院一直保持密切溝通,幫助解決困難,愛心企業捐來急需的食品和物資。「同胞共克時艱,數萬名醫護人員迅速馳援湖北,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氛圍令人感動。」

疫情暴發初期,防疫物資緊張,香港陝西青年會副主席高博通過各種渠道籌措口罩等物資,並給寶雞市協調了3台口罩生産機。青年會還發起募捐活動,購置醫用物資捐給湖北和陝西多地。「我們青年應擔起責任和使命!」他說。

在京港青多方籌措物資,克服困難采購了一批N95口罩,捐輸防疫一線。前往機場取貨的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青委會主委王柏榮說:「在抗疫攻堅時刻,港澳同胞與內地同胞一條心,定能共同戰勝疫情。」

在福建工作的陳信杰說,作為香港青年,我們要在國家這場戰「疫」行動中盡自己的心力。他所在的港台青年創意聯會1月下旬就開通了向湖北捐款的通道。

「希望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為疫情防控做一點貢獻。」

從發起項目到設計産品、量化生産,深圳前海胡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彭奕亨10天打造出智能熱成像測溫機器人,並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

這位創業港青介紹說,這款産品將紅外測溫和機器人技術相結合,有效檢測距可達5米,測量體溫精度達0.1攝氏度,且允許多隊伍並行及多人同框測溫,可對體溫異常者自動抓拍。「很多複工複産企業對快速測溫有需求,我希望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為疫情防控做一點貢獻。」

諾達科技是專業機器人應用領域的一家初創企業。疫情暴發後,首席市場總監林智祥向公司協調了3台運輸機器人,捐贈北京抗疫一線,幫助將食物、生活用品等直接送進病房,減少醫務人員和病人接觸的機會。「時疫當前,我們所有中國人應團結一心,共抗疫情。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身邊許多人夜以繼日地為抗疫貢獻力量。」這位港青說。

2月初,在廣州的香港青年設計師鄭欣文和合夥人決定免費為衛生系統相關單位提供宣傳物料設計服務。團隊為中山大學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剪輯制作了兩個戰「疫」主題MV。

「我們是中國,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和每一個你一起,共渡難關……」MV裏的這段歌詞,表達著鄭欣文內心的共鳴。「疫情牽動人心,看到一張張支援湖北醫護人員的照片,他們走在最前線,主動而堅定,讓我們非常感動。兒時,我在香港經曆過SARS,更覺得醫護人員偉大。」

「疫情過後,內地經濟重回軌道,我們有信心做得更好。」

34歲的劉奮洋在上海創業已7年,他和團隊運營的「港你知」粵語培訓機構在內地辦得紅紅火火。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線下授課造成冲擊,這位港青直面嚴峻的挑戰,與團隊一道推動事業轉型發展。

疫情發生前,這家企業已在探索部分業務「線上化」,與多個音視頻網站和培訓平台合作。疫情發生後,企業又開發了4種網絡培訓。劉奮洋告訴記者,從線下轉線上,培訓變得更靈活,跨地區學生一起在線學習、討論,是以往沒有的場景,教師通過在線視頻能更好掌握學生情況、提升教學效果,這一模式優勢明顯。

「相信疫情過後,內地經濟發展會重回軌道。轉型線上後,還有5G和虛擬現實技術在等著我們,企業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們有信心做得更好。」劉奮洋說。

鄭欣文也在思考將危機化為轉機。「許多應用場景轉為線上,我們將更注重線上品牌塑造。」他說,隨著客戶複工複産,其團隊正加快完善年前項目,近期就做了許多新媒體策劃方案。「市場會有起伏,只要有高品質服務,公司就能穩健發展。我們業務3月已回到正軌,我對粵港澳大灣區前景持樂觀態度。」

在蘇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潘君宇看來,面對嚴峻疫情,內地應對高效有力,展現出責任擔當。「大家共同努力,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潘君宇說,內地發展機遇正吸引越來越多香港青年,疫情不會改變他們融入國家發展、成就自身夢想的信心。(記者石龍洪、陸華東、許曉青、徐弘毅、蔡馨逸、許雪毅)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