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3月15日电 题:疫情下的香港:艰难却充满希望 新华社记者 丁梓懿 在疫情笼罩下,香港街头的人们纷纷戴上口罩,与他人保持着距离,尽量维持正常生活节奏。特区政府也大力推出一系列抗疫措施,与市民共度时艰。 减薪、关店、无薪假 家住沙田一公共屋邨的王兴达是一名厨师,妻子是保洁员,育有一儿一女。两人平时收入加起来有2万多港元,省吃俭用,日子倒还过得去。但从2019年下半年以来,王兴达的收入越来越少。 “为了保住饭碗,只能无奈接受这些安排。”王兴达说,原本一周工作5至6天,如果全月没有请假,可额外得到1000港元勤工奖。但近几个月,他所工作的餐厅缩短了营业时间,他不单得不到勤工奖,每周还被迫放2至3天无薪假。 王太的收入虽然能够保证,但却面对另一种困境:公司要求员工自备口罩等防护物资,所以王太每月清洁用品开支大大增加,“口罩一个要十几块,根本承受不起”。 1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将一批外界早前捐赠给特区政府的口罩,转送给两个自助组织的义工和残疾人士的家长。此前,她同多位政府官员前往香港多处派发口罩和日用品。 “社会各界互相支持是同心抗疫的重要一环。”林郑月娥说,政府抗疫督导委员会特别成立公众参与工作小组,向市民捐赠口罩,转赠的口罩已超过300万个。 除了王兴达所在的餐饮行业,香港零售、旅游、酒店等多个行业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旅游发展局最新数据显示,2月单日访港旅客平均仅有3000人次,按年暴跌98%,酒店整体入住率仅20%。 为协助业界度过困境,特区政府推出共计300亿港元的“防疫抗疫基金”,措施多达24项。基金下的旅行代理商资助计划向每家符合资格的旅行代理商提供8万港元资助,持牌宾馆资助计划也将向相关宾馆提供5万和8万港元资助。 “防疫抗疫基金”中的169亿港元用于援助企业和市民,惠及零售、餐饮、运输、旅游、建筑等多个行业,100余亿港元用于向公立医院额外拨款、援助本地口罩生产、采购防护装备、支援家居检疫等。 口罩、外卖、行山去 每晚下班回到家,香港市民黄小姐都会先用酒精把鞋底和全身喷一遍,再赶紧洗澡,换上干净衣物吹干头发才能安心吃饭。她现在一日三餐都打包外卖带回家,而她的购物车中则全是酒精、消毒液、口罩、卫生纸等防护物资。 住在湾仔闹市区的沈斯嘉原本与两位女生合租一套房,其中一位女生要回内地工作,卧室空出一间,只能重新招舍友。 朋友圈、“港漂”圈……招租广告已经放出去一周多,却无人问津。据沈斯嘉介绍,按照往年情况,她的房子两三天就能租出去。但在疫情之下,没人敢来看房。如果情况持续,她只能与另一位舍友承担空房间的租金,每月6000港元。 “令人开心的是,政府会派发1万港元给我们,减轻不少压力。”沈斯嘉说。 特区政府2月底公布财政预算案,推出逾1200亿港元的逆周期措施,撑经济、纾民困。措施包括:向18岁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发放1万港元,将有700万人受益;大幅宽免薪俸税、住房差饷;多发1个月社会保障津贴等。 疫情当下,人们一方面减少聚集活动,另一方面选择外出行山。近两月的行山人数较以往增加了二至三成。 “香港住房面积小,在家时间长容易心烦,所以出来吹吹风看看风景,转换下心情。”市民李先生14日一早和家人戴好口罩和手套,从中环码头坐船前往梅窝。 除了山上,周末的公园、海边也相当热闹。戴着口罩奔跑的孩子、打太极拳的老人、遛狗的主人……人们尽量保持日常的生活节奏,共克时艰。 “特区政府将通过多重举措全力抗击疫情。”林郑月娥此前表示,香港疫情目前处于可控状态,但也需要香港市民做出努力,保持个人卫生和尽量减少社交接触,呼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特区政府各项举措。 网课、游戏、长寒假 每晚在大埔花园单车径骑自行车,是12岁的小婷和弟弟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每天上午小婷要抽出3小时上中文、英语和数学网络课程,下午做功课,其余时候可以看电视、玩电脑、刷手机。 特区政府教育局日前宣布,香港中小学、幼稚园将不早于4月20日复课。这是小婷和弟弟放过最长的一个寒假,从1月23日到4月20日,长达近3个月。 受停课影响,香港多间幼儿园出现“退学潮”,一些私立幼儿园由于收入减少,加上租金压力,不得不结业。尽管多间私立幼儿园已通知家长学费减半及免收补课学费,但家长为了减少损失,还是纷纷退学。 为减轻学校和家长的压力,特区政府“防疫抗疫基金”有9亿港元用作增加本学年的学生津贴,约90万中小幼学生受惠。在支持学校方面,教育局为全港公营、直资、私立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1万至2.5万港元不等的防疫津贴,料有2200间学校受惠。 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日前在社交网站宣布,首批3500元教育津贴已直接存入家长银行户口,希望可以支援“停课不停学”。小学及中学教育津贴预计在3月中及3月底陆续发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