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厦门 > 正文
越开越多 厦门健身房亟须“健身”
2019-08-06 12:02:05 叶子申 来源:海西晨报  责任编辑:潘超  

越开越多,健身房亟须“健身”

记者调查发现,健身行业快速发展背后存在诸多弊端

如今,到健身房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健身房也因此遍地开花。

海西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 实习生 李琪)最近,在塘边附近居住的市民于先生,收到了浩沙健身会籍顾问发来的微信,让他“吓了一跳”。这条消息的大意是:“浩沙健身厦门门店将会进行品牌升级和改造,更名为傲虎体育,不过会员、私教等权益不变。”记者了解到,不久后,浩沙健身在厦门包括福建在内的所有门店,将会集体更名为“傲虎体育”,与之一起更名的本地健身房还有菲米乐健身房等。

近年来,厦门包括国内的健身行业并不“太平”,时常出现门店关闭或转让等情况,其背后,暴露出该行业快速发展存在的诸多弊端。

记者走访

部分健身房关闭或转让

禹洲新村小区附近的英吉诺健身房,已于上月悄然关门。据市民陈先生说,他在这家健身房前后共消费了一万多元,如今却突然关门,要退款也无门。据悉,到目前为止,有100多名消费不仅无法继续健身,之前办理的预付卡也无法退款,为此他们组建了微信群。

而在今年6月,位于厦门国金广场4楼的“5S健身馆”也闭馆了,馆里的运动器材已经搬离,老板的电话也无法接通。更早之前,厦门岛内外也曾多次爆出健身房门店关闭的消息。

此外,还有部分健身房存在股东变动频繁等情况,虽对会员的锻炼造成一定影响,但后续仍在正常经营。

业内分析

井喷下暗流涌动

门店频频关闭或转让,在健身行业似乎并不是新鲜事。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公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指出,健身服务成为2019年上半年消费投诉重灾区。其中,健身服务投诉7738件,投诉量同比上涨72.6%,是所有消费门类中增长最快的类别。而来自2018年健身行业报告数据则显示,近84%的健身俱乐部熬不过12个月。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概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选择走进健身房锻炼,导致这一市场不断扩容,入局者不断增多。”厦门一家健身房经营者告诉记者,目前岛内超过10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至少有50家,还有不少开在居民楼的小型健身房,市场已经饱和。譬如,卧龙晓城区域,三年前只有一家健身房,但现在已有4家,不到两公里就有3家。

健身房遍地开花带来的后果,就是店家为争抢客源竞相压价,有的甚至明显低于运营成本。一位在卧龙晓城店从事美发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该区域有一家健身房此前曾推出800元一张的“终身卡”。还有的健身房,推出“秒杀价”,限量年卡只需700元。

据记者了解,10年前岛内一家中档规模的健身中心,年卡一般售价在1600元到2000元,但现在只要1000元左右。“人工成本和房租都涨了,年卡价格却降了,这显然不合常理。”有业内人士这样说。

行业短板

恶性循环亟待洗牌

价格战带来的恶果,则是店家没心思做长远规划和发展。

在厦门健身行业当了5年私人教练的小高告诉记者,健身房的运作模式,一般是选址租房后,在装修和采购设备的同时开始预售年卡,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商家会推出很多优惠信息,因此能售出不少会员卡,能实现一定的资金回笼,但如果后续经营不善,就会陷入困境。”

在此情况下,部分健身房又会开始“促销”,出售大量低价的年卡。“有些健身房通过促销圈钱后,会继续经营,但有的可能就会选择跑路,或者整体打包转让,自己再开新店,继续以同样的模式赚钱。”小高说,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健身房越开越多,但“存活率”却一直不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入局者众多,并引发行业“洗牌”。洗牌之后,行业有望回归正常发展。根据美团点评发布的报告,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在逐年递增,近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7%。2015年以来,以乐刻、Keep、超级猩猩、火辣健身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健身”企业快速兴起,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热捧。

“总体而言,健身行业潜力大,机会多,未来还是有很多发展机会的。”有业内人士说。

温馨提醒

按需购卡

避免被忽悠

喜欢运动的市民在选择健身机构时应注意规避风险。首先,要对健身房的情况有所了解,选择口碑较好的场所,相对来说,老店比刚成立的新店更有保障。另外,在办卡时最好是办理次卡,根据实际需要限量购买,不要贪图优惠一次性购买高额服务。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买了预售卡健身房迟迟不开业,可以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店家根本没有实际经营的想法,只是虚构经营事实,骗取消费者预存款,则涉嫌诈骗。另外,遇到健身机构突然关门又不归还会费余额,消费者可以收集相关证据,联系其他消费者一起报案。“缴纳了会员费,老板突然跑路,要注意收集信息,证明他有其他财产,然后再起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