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闽港要闻 > 正文
香港年味何处寻?
2019-02-01 08:38:42 丁梓懿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楠  

新华社香港1月31日电 题:香港年味何处寻?

新华社记者丁梓懿

“财神到,财神到……阖府庆新岁,喜气盈盈……”这首发行于1978年、家喻户晓的广东话贺年歌曲随着新年临近,又一次在香港的各大商场内热闹响起,提醒着人们要过年啦!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节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香港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加入了一些西方元素。香港各种各样的新年美食和贺岁活动把这个传统节日打造得喜气洋洋、年味浓浓。

大街小巷满年味

农历新年马上到来,香港街头巷尾的年味早已十分浓厚:各大商场挂满贺年装饰,商铺店家堆满喜庆礼品,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中国结、贴上“福”字窗花,一派红红火火迎接新年的气氛。

铜锣湾一带的商圈已被中国红包围,红色的祝福标语铺天盖地,橱窗上的饰品和挂件灵动跳跃,过年礼品被裹上一件红色外套,就连巧克力、饼干的包装盒也是红色喜庆。

在湾仔区庄士敦道附近,摆摊十多年的陈伯正在挥毫,为街坊、路人书写一张张字体秀丽的春联和“福”字。“买挥春是香港人过年的习惯,希望大家把福气带回家。”陈伯说。

除了买挥春、贺年食品,鲜花也是香港人必备的年货。象征好人缘的桃花,寓意大吉大利的大盘桔,保佑一家平安、五代同堂的五指茄……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艳,占据了维多利亚公园年宵花市的大半江山。

“年宵花市历史悠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叶德平表示,在气候温暖的广东,人们买来鲜花,一是装点布置家中,二是讲求新年有个好意头。

年宵花市并不全是卖花,各种过年食品、挂饰、玩具也被摆上台面,供人选购。其他花市亦是如此,从1月30日至2月5日,香港共开15个户外年宵花市,分布于全港各区。

传统美食存年味

除夕夜,一家老小会聚在一起吃顿团年饭,最具香港特色的菜式非盆菜莫属。家住湾仔的朱玉英阿姨常常到家附近的鹅颈桥街市购买盆菜所需食材。

香港人讲求好意头,每年除夕朱阿姨的菜篮中都少不了这些食材:生菜(“生财”)、蚝豉(“好事”)、慈姑(“添丁生子”)、萝卜菜头(取自谐音“彩头”)……

“香港人都爱吃盆菜,盆菜的制作过程也很幸福。”朱阿姨说,一家人分好工,一边洗菜、切菜,一边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而在叶德平看来,盆菜内容丰富,一年到头,大家希望吃得丰盛点、热闹点。把盆菜从盆中“捞起”,寓意新年风生水起。

香港新界大埔头村是盆菜习俗兴盛之地。据村中辈分较长的邓兴华介绍,盆菜源于宋代,传说当时新界村民将煮好的食材放在盆内,招待落难到香港的宋帝君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1月26日,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工作人员来到大埔头村与村民研究围村盆菜和年糕烹饪技巧,为新年预热。大埔区区议员邓铭泰表示,当地居民将延续往年传统,在正月十六准备一场盛大的盆菜宴席,广宴亲朋,增强宗族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除了盆菜,香港人的团年饭还一定要有花菜(“发财”)、猪手(“横财就手”)以及鸡和鱼,代表大吉大利、年年有余。

餐桌上摆满好吃好喝,茶几上当然也少不了“全盒”。农历新年前,香港人喜欢四处购买贺年食品放在“全盒”内,糖椰丝、糖莲子、糖甘笋、糖椰角等都是佳选。

这些甜食的来头特别有意思,例如糖莲藕代表“莲藕莲藕,年年都有”,油角代表“今年吃油角,来年露头角”,煎堆则有“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说。

“‘糖盒’里都是甜食,且种类丰富,象征十全十美,甜甜蜜蜜。”叶德平介绍,除了传统甜食,现在人们还会购买日本糖果、欧洲巧克力,也是一样的寓意。

此外,香港人过年还喜欢吃年糕、萝卜糕、马蹄糕等糕点,象征步步“高”升。

贺岁活动传年味

“年二八,洗邋遢;年二九,通街走;年三十,团年饭。”这是香港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初一上香、观花车,初二赏烟火,初三看赛马。”叶德平接住了后半句,和不少香港人一样,他们一家打算这样开启农历新年。

香港人过年有一些既定的仪式,在享受过程的同时,更希望在完成仪式后获得那种满足感、认同感和安全感。

踏入新年那一刻,数以千计的人会到黄大仙祠争相上香。到了晚上,人们会去尖沙咀观看花车巡游,欣赏音乐、舞蹈、杂技等精彩演出。

大年初二晚上,数十万人将站在维港两岸观看烟花汇演,为新一年喝彩欢呼。还有不少人会去沙田车公庙转风车以求“转运”,祝愿新的一年顺风顺水。

到了大年初三,许多香港人将涌入沙田马场观看一场新年赛马,只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过年,位于新界大埔区的一个喜气洋洋的村落——林村会迎来很多人参拜许愿。人们把愿望写在宝牒上,系上重物,抛上许愿树。据说宝牒抛得越高,愿望就越容易实现。

“祝福你猪笼入水(寓意“财源广进”)!”年关将至,街坊邻里间已有不少人开始互道祝福。人们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静待新年钟声的敲响。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