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 正文
留守儿童的快乐家园
2018-12-26 09:30:13 吴苏梅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李楠  

留守儿童在“儿童快乐家园”活动

吴苏梅 文/图

12月18日下午放学后,寿宁县清源中心小学五(1)班的符秋银和好朋友陈佳丽回到宿舍楼,坐在桌前一起阅读课外书。因父母常年在福州等地打工,今年12岁的符秋银从三年级起就寄宿在学校,周末则回到清源镇符家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符秋银喜欢住在学校。她说,这里有爱我的老师,有好朋友,还有地方玩,有图书看,比在家里更有乐趣。

小秋银道出了这所寄宿制学校46位寄宿的留守儿童的心声。陈佳丽的妈妈虽然没有外出,但一家四口人却分居三地。妈妈在城关给上初中的哥哥煮饭吃,爸爸外出打工,而自己三年级前在清源水洋小学上学而无法转到城里学校上学,只好回到清源小学就读,平常寄宿在学校,周末则回到城里与妈妈团聚。

“在学校住两年了,老师爱护我们,我非常喜欢这里。在这里我每天过得很开心,很充实,妈妈很放心。”陈佳丽说。

清源中心小学是寿宁县第一所公开向全县招收留守儿童的学校。目前,全校276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116人,寄宿生46人。走进清源中心小学的大门,只见宽阔的操场上有乒乓桌、排球场、篮球场,孩子们或在音乐室里唱歌,或在电脑室里操作电脑,或在教室里观看白板学习精彩的课文内容。操场旁的宿舍楼,光线充足,里头不仅有宽敞的单间宿舍,还设有开水房、洗衣房、洗澡房、活动室、亲情室,就连毛巾、牙刷、被子等生活用品,学校也无偿配备给学生。

学校校长周礼贵介绍说:“为了让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心和照顾,学校自2009年建立寄宿制以来,每天要求10名教职员工24小时住校,其中包括2名校领导、4名辅导老师、2名生活老师和2名保安,以家长式的责任心和爱心,对每个孩子的姓名、年龄、班级、家庭情况、平时表现和思想状况等,都作了详细记录。同时设立心理辅导员,对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进行思想开导,真正做到用心呵护这帮孩子,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学校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为了让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过得充实有活力,学校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和“儿童快乐家园”,组织全校教师担当“亲情家长”,与留守学生结对组成“亲情家庭”。辅导老师每周和他们谈一次心,每月请他们到家里聚餐一次,和学生家长电话交流一次,每年为结对学生庆祝一次生日,给予留守儿童亲情温暖、精神抚慰和心理疏通。课外活动及周末,“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们陪着留守儿童阅览、下棋、看影片、做游戏,上网和父母视频交流。

夕阳下,漫步在清源小学的校园,只见十来个留守儿童在“爱心爸爸”的陪伴下正在排球场上练习打排球,孩子们的叫声和欢笑声在校园里飘荡。

望着眼前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校园,今年72岁的清源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叶裕农心里充满了感慨和激动。他还清楚地记得1988年当他第一次来到清源小学时的景象。那一年8月底,寿宁境内遭遇了强台风天气,各地受灾严重,清源中心小学也不例外。那时,学校只有一栋两层高的土木结构教学楼,下面四间作为教室,上面一层四间教室,每间隔成四个小单间供教师居住。全校300多名学生,除了在教学楼上课的四个班级外,其余的则在村里的祠堂及村民家中上课。

“教室阴暗,地面凹凸不平,下雨还漏水,桌椅破破烂烂……不管是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是教师的生活条件都十分简陋。”叶裕农回忆说,“条件虽然简陋,但孩子们学习得可认真了。可因一场台风,那一年差一点无法及时开学。”原来,简易的教学楼在台风的摧残下变得面目全非,房顶上的瓦片全部被吹跑,橼条折断,一侧的土墙倒塌,成了危房。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时的校长朱祖希焦急异常:“离开学只有几天时间了,这可怎么办?”

情急中,他想到能力出众的老同学叶裕农。在他的请求下,叶裕农离开妻儿从犀溪小学调入清源中心小学。善于做思想动员工作的叶裕农来到清源中心小学后,召集村主干和村民探讨整修学校,一边将学生分散到村民家里开学,一边动员大家集资建设新的教学楼。

清源小学面临的困境被爱国华侨沈炳麟获知后,他打来了8.91万元的捐资办学款。1992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清源中心小学获得了现在校址占地5600平方米的土地。当年3月,由沈炳麟捐资兴建的教学楼庆同楼拔地而起。该楼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846.2平方米,于1995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

庆同楼的建成,让清源小学从此告别了借地办学的历史。此后随着寿宁教育的发展,清源小学陆续盖起了综合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食堂,操场也进行了水泥硬化,各项教学设施逐渐更新,有了设备齐全的功能教室和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体育设施等。

“现在的办学条件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有天壤之别,孩子们好幸福!”叶裕农感慨地说道。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