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八閩鄉訊 > 正文
穿越無人區域 科考原始秘境
2018-12-07 09:24:11 黃雪梅 王毅 黃海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李楠  

東南網12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雪梅 王毅 通訊員 黃海)作為天地間不可多得的珍貴存在,武夷山擁有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因此,40年來,各級對武夷山的保護力度不斷升級。1978年11月22日,鄧小平作出重要批示「請福建省要采取有力措施」。1979年7月,國務院批準將武夷山保護區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第4處、世界第23處文化與自然遺産名錄。2016年6月,經國家發改委批複,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啓動。

12月1日,在武夷山申報世界遺産成功19周年之際,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開展「關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題科考活動。專家們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通過現場考察、標本采集和紅外線照相機布設等方式,對生物多樣性進行科學考察。記者一路跟隨采訪,為您揭開武夷山國家公園無人區的神秘面紗。

今年12月1日,是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地的19周年紀念日。當日,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專門組織開展「關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題科考活動,10多位有關生態學、地理學與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的專家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進行生物多樣性科學考察。

中山草甸與鐵杉林地,冬季地貌黃綠兩重天

12月1日清早,天剛蒙蒙亮,科考隊員就乘車向武夷山脈最高峰黃崗山進發。

「注意!前方山路左側有兩只赤麂出沒!」在科考隊前導車上,一位科考隊員話音剛落,又聽到福建省觀鳥協會會長楊金小聲地說:「慢慢慢!快看右邊,黃腹角雉!」這位資深「鳥人」此時按捺不住興奮:「今天運氣真好,黃腹角雉難得一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科考路上,不斷有意外收獲。

到達海拔2160米的黃崗山山頂後,隊員們帶好裝備,順坡而下,開始徒步考察。從海拔2160米下行到1700多米,一路穿越的植被類型有中山草甸、黃山松林、中山矮曲林、南方鐵杉林。僅僅400米的海拔落差,呈現的地貌卻是黃綠兩重天。

在中山草甸區,植物種類主要有芒、野青茅、日本麥氏草、玉柏石松、毛杆玉山竹等。在一片枯黃的芒草群落中,黃山松稀疏點綴其間,格外顯眼。這些黃山松生長了幾十上百年,還是矮矮小小的,因為生存環境太惡劣了,年均氣溫約8.5℃,經常有5~6級大風,能活下來就是戰天鬥地的勝利,都是「樹堅強」。

從中山草甸到南方鐵杉林區,單程行走4公裏左右。眼疾手快的科考人員,一路拍攝到了淡眉雀鹛、栗背短腳鹎、黃眉柳莺、橙腹葉鹎、白腹鸫、黃頰山雀等鳥類。

到了南方鐵杉林區,仿佛進入清涼綠色世界,這裏空氣清新、溪水清冽。南方鐵杉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在我國南方的其他地方少量零星分布,而武夷山保護區存有上千畝的連片天然南方鐵杉林,十分難得。

原始森林沒有人類干擾,有著完整的生態系統。這裏滿是生機勃發的綠樹,也可見到橫倒在地的老樹,朽木上又長出花花草草,甚至珍貴的松杉靈芝等。自然的演替如此神奇!

植物的千姿百態,讓人賞心悅目,而動物顯出的生存智慧,更讓人歎為觀止。

科考的領路人徐自坤,常常停下腳步,分享他的新發現。

「大家快過來看,這裏有龍膽科的匙葉草!1898年在法國發表的新種——匙葉草,其模式標本産地就是武夷山保護區。」徐自坤興奮地介紹,匙葉草是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莖直立,葉大部分基生,形狀呈倒卵狀匙形,故名匙葉草。

「你們看,這棵南方鐵杉樹干上有黑熊的足印。猜猜看,黑熊爬上樹是要干什麽?」徐自坤問。

人群中有人說是看風景,有人說是鍛煉身體。福建農林大學講師葉寶鑒博士在一旁笑著說:「黑熊才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麽浪漫!它是為了摘取邊上另一棵樹上的果實。」

原來,在這棵南方鐵杉旁,有一株多脈青岡。 葉寶鑒博士介紹:「黑熊食性較雜,以植物葉、芽、果實、種子為主,對多脈青岡的果實尤為鍾愛。有的多脈青岡樹形小,黑熊就爬上與之混生的南方鐵杉,來采食多脈青岡的果實。黑熊折斷果枝,既限制了多脈青岡向高處生長,方便采食,又通過這種折枝行為促進多脈青岡開花結實,為來年的采食創造條件,實現食物來源的可持續獲得。」

苔藓太恣意,給原始森林包「綠皮」穿「綠衣」

黃崗山曾是火山盆地,第四紀以來快速擡升,周邊斷裂顯著,峰頂剝夷面清晰。從遠古以來,武夷山地質經過漫長演變,地層發育較為完整,自前震旦紀至第四紀地層均有分布,低等生物、高等生物應有盡有,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保存了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

在南方鐵杉林區,科考隊員發現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樹木穿著「綠衣」,岩頭裹著「綠皮」,地上隨處可見「綠毯」——苔藓和地衣把原始森林裝扮得綠意盎然。

在海拔1800米以上成片生長的小葉黃楊,乃是全國較為罕見的植被群落。小葉黃楊的枝干也都被苔藓包裹著,只零星露出斑駁的灰白色——原來,那才是它的樹皮本色。

科考隊員累了就坐在「綠墩」上休息,感覺別樣松軟舒適。長期從事林業調查工作的陳之標,用木棍戳入「綠皮」,探測其厚度。福建農林大學蘇春連老師則用手抓揉「綠毯」,感覺其松軟度。

于是,圍繞著這裏別具特色的苔藓和地衣,科考人員展開討論。

福建省林科院高工黃石德博士說,地衣和苔藓是極端環境的拓荒者,往往作為先鋒性種群存在。苔藓植物喜歡高濕的環境,其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對氣候變化反應十分敏感,其生存狀況直接反映生態環境的變化。所以,對苔藓植物的長期監測及生態功能的研究,很有意義。

「苔藓和地衣在土壤形成初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尹雲峰教授用手撥開一塊岩石上的苔藓說,「苔藓和地衣附生在岩石表面,能分泌出酸性物質,促進岩石的風化,逐漸形成土壤。這個過程非常緩慢,一般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大約需幾百年的時間,所以土壤是十分寶貴的自然資源。」

一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地,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就要更深入地研究自然。

為了探秘國家公園,在此次科考活動中,沿途布設了多台紅外線照相機,既可持續實時觀測動物活動情況、植物生長態勢,也可監控是否有人類貿然闖入。

「實時收集數據是做好保護與科研工作的關鍵。今年國家投入了1800萬元建設生態監測設施,其中,5座沿植被垂直帶譜布設的碳通量觀測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主任李慶晞說,他們將進一步營造並完善軟硬條件,發揮平台優勢,彙聚全國高端科研力量,深入開展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為全國乃至世界貢獻武夷山的科研監測成果。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