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2日电 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地医疗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者 中新社记者 陈逸舟 “改革是困难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对记者说,“因为人都是不喜欢变的。但是如果要改革,就一定要坚持。” 港大深圳医院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公立医院,由香港大学派驻医生和管理人员共同运营,是内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立六年多来,医院从“办医、管医、行医、就医”这四个方面,探索新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 卢宠茂说,国家改革开放40年了,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之后,也开始追求人民的健康,医疗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港大深圳医院是一个创新的模式,香港的专家带来了香港医疗系统多年发展出来的经验和优势——标准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再结合内地办医的优势,即高效率、市场化,以及在就医过程中的数字信息化的领先应用,港大深圳医院作为医改的试验田和先行者,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 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医院第一个引发争议的举动就是不设置门诊输液室,当时不仅面临了社会的质疑,也让病人很不习惯。卢宠茂解释,门诊的病人大部分都不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口服药品即可。输液会带来过敏反应、副作用,或产生抗药性,不仅对病人有害,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坚持不输液,有病人离开了,医院的收入也降低了。卢宠茂说:“当时很多人说我们是傻瓜,病人喜欢,又可以赚钱,为什么不做?”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表率,证明了不设门诊不设输液室的可行性,这“一点火花”终于推广开来,2016年,广东省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卢宠茂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就是“专业”。医院的专业性,体现在合理用药上,这也是医院获得病人好评最多的一点。截至2018年6月,医院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使用比率仅为7.55%,药品费用占比仅为20.23%,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港大深圳医院的创新模式也吸引了全球的优秀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改革项目,我希望可以参与其中,把外国的长处带来深圳,把我们的医疗改革做得更好。”白明珠在2012年回国之前,在英国工作了28年,是资深肾内科专家。 白明珠目前担任助理院长的职务,主要负责药学部、不良事件以及病人关系方面的工作。港大深圳医院非常重视不良事件和投诉,在门诊部的隔壁设立了非常醒目的病人关系科,病人如果有不满,就可以立刻反馈,医院可以跟进改善。 去年一年,港大深圳医院获得了近1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捐赠,在卢宠茂看来,这代表着社会对于公立医疗文化的认可,这样的捐助在香港已是一种传统,希望在内地也可以持续下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逐渐推进,“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越来越完善,港大深圳医院里几十位香港专家从香港坐班车到医院上班,通勤时间基本上都在一小时以内。 当物理距离不再是问题之后,如何建立内地人才培训系统,促进深港两地交流合作,是卢宠茂面前的下一个挑战。他深知,基础的人才培训系统是医疗水平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石,而大湾区的医疗要融合,培训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同质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香港经验最值得应用的地方。 今年1月,深圳卫计委、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香港医专)、香港大学医学院签订了深港专科医师培训项目合作协议。卢宠茂介绍,第一步会在医院成立一个深港合作的培训中心,进行15个专科的两文三语的培训。今年9月底,他们已经同香港医专开会讨论每一个专科该如何对接。在卢宠茂的计划里,如果培训系统能够落实下去,那么大湾区内的医疗人才的流通就可以更加畅顺。 卢宠茂说,医疗不应该成为“产业”,香港的医生来到深圳不仅仅是为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给整个医疗系统的改革带来的影响。他形容港大深圳医院就像一个很大的实验室,做实验总是会有失败的,“Failure is not a shame(失败并不可耻),考虑清楚决定要做,做了发现不行就要改,去做得更好。这样才能最终得到成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