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現代家庭主要以電子通訊群組溝通。香港有調查發現,七成受訪者有家庭通訊群組,但近半受訪老人沒有使用這類群組,令他們的家庭溝通參與度減少。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林大慶建議,年輕人可教導老人使用智能通訊系統,促進家人關系。 據報道,港大2017年向1638名市民進行電話調查,72.3%受訪者稱有家庭通訊群組,當中1/3的人更有3個或以上群組,但65歲或以上的年長受訪者中,46%人並無使用家庭通訊群組。 調查又發現,有使用家庭通訊群組的受訪者中,92.5%人每日在群組發送最少1個即時短訊,每日發送10個以上短訊的比率占16.3%。林大慶稱,擁有家庭通訊群組的受訪者,個人快樂度和家庭和諧指數相對較高,而使用率越高,有關指數也越高。分析顯示,每天發送2個或以下短訊的受訪者,個人主觀快樂指數為5.1分、家庭溝通質量為6.7分,每天發送10個或以上的受訪者,個人主觀快樂指數與家庭溝通質量分別為5.4分與7.4分。 林大慶稱,現在的流量數據收費比以前便宜,有時更可免費無線上網,他建議大家善用資訊科技與家人溝通,舉例若有家人未能出席家庭聚會時,可利用群組分享美食照片,加強家庭凝聚力。老人若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利用電子群組和家人溝通,影響家庭溝通,建議年輕一輩教導老人使用,跟老人分享日常趣事,如旅行照片,使家庭關系更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