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 正文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三明的时代变迁
2018-11-09 10:04:21 郑丽萍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李楠  

三明日报记者 郑丽萍

今年80岁的郑新弟,22年前从三明坐火车到厦门看孙子,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从尤溪县八字桥乡下畲村家里步行一个半小时到乡里搭车,再从乡里坐客车到市里乘坐火车,奔波20多个小时后,她才能见上孙子一面。

“现在,早上家里吃完早饭搭村里的班车到尤溪动车站,2个小时就到厦门,可以赶上到那里吃午饭了。”郑新弟感触很深,“现在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郑新弟的感慨,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亲身感受着我市交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城市有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交通区位条件大为改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正是这样,40年交通工具的变迁史,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三明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那么,这些年,三明交通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公共交通改变百姓生活

10月20日,家住三元区台江的李昌盛正赶着去城关买菜,推着“永久”牌自行车,车头挂着一个菜篮子,年近古稀的他满脸带笑:“几十年了,还是习惯骑着它出门。”

李大爷回忆说,以前,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出门办事或者买个东西什么的,都是用自行车运载,那时候一辆自行车快顶上现在的一辆小皮卡。“买个粮或买个大件的东西,经常要花很多时间,现在公交车都通到家门口了,省时又省力。”

现在,家人出行要么骑摩托车,要么乘公交车,曾经的“宝贝”,自然受到了冷落。

跟进百姓的出行需要,我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推进。2003年,我市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项目。2005年,全市1732个行政村通公路,实施788个行政村公路硬化路面工程,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74.36%,全市普通公路实现了国道通、省道连、县乡公路通村庄。

路通了,公交车开进来了。1960年,自开通城市公共交通以来,我市公交车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全市拥有运营车辆437台,先后开通了52条公交线路,运营线路总长851.5公里,市区线网密度6.24公里,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87.13%,实现了公交线路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警营、进动车站及梅列区“村村通公交”目标,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7%,位居全省前列。

除了公交车,市民搭出租车出行同样便利。“我们年轻的时候,就算出门到城关办个事,一个来半天就过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再正常不过了,现在再也不用遭这样的罪了。”家住梅列区列东街道的陈阿姨深有体会,“现在出门打出租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补充方式,1993年,我市出租客运汽车经营权开始实施有偿使用,共有出租车210辆。从第二年开始,为了方便群众出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市区出租车辆逐渐增多,1996年出现车型为箱底黄色“面的”的出租车,2003年将“面的”全部退出更新为轿车型。目前,三明市区共有出租车400多辆。

此外,近两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自行车又迎来了“新生”;“互联网+交通”正在满足人们个性化便捷化的出行需求,网约车成为出行的另一选择……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极大满足了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变革,市区道路建设也跨入了新时代。目前,已建成三明至沙县城市快速通道、G205三明市区过境线,基本实现三明中心城市的快速通达。

家用小轿车不再是梦

进入21世纪,出行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行车慢慢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私家车。

“2003年,我们驾校成立之初,每天接待的学员不超过20人,训练车10多辆就足够了,来学车的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市区某驾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如今,这样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这个驾校训练场地扩大了6倍,训练车辆达100多辆,每年来学车的人络绎不绝。“现在学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教练每天都忙不过来,现在要求越来越高,驾考也越来越难。”该负责人说。

当汽车成为最普遍的代步工具背后,我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也跟着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一定改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市有公路里程8400多公里,鹰厦铁路、永加铁路以及41条厂矿铁路专用线总长200多公里。而交通仍是制约三明发展的“瓶颈”。

1993年,三明市政府继续设立三明市交通局,主管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行政事务,我市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交通“瓶颈”制约三明经济发展的问题,作出在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及繁忙路段实施“先行工程”的重大决定,公路建设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以前回家一趟坐汽车要5个多小时,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自己开车回去2个多小时就到了。”市民吴晓燕是建宁县溪口镇马源村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到三明工作,谈起以前回家时路上的奔波,现在依然心有余悸,“一天都在不断转车,到家天都暗了。”

吴晓燕亲历了这场交通“变革”带来的益处。1999年全市实施“县通地市工程”,2001年三明市开始建设高速公路,市交通局贯彻落实《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快建设京福国道主干线至福建三明段高速公路。

2004年8月,三明至福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三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5年,“县通地市工程”解决了建宁县通往三明市区的交通问题。2009年12月13日,福建省建泰高速公路在建宁和泰宁同时开工建设,建成后三明实现县县通高速。

据市运管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国省道公路中二级及以上公路1320公里、三级及以下680公里、农村公路12133公里。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通畅率达66%,实现所有县城二级以上公路连接,三级以上公路乡镇节点通畅率达到97%。

另外,全市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达1139公里,通车总里程达743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形成“一纵两横三联”高速公路网络,各县(市、区)高速公路网全覆盖,实现各县城15分钟内可上高速,打通了连接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腹地、南连珠三角、北接长三角的快速通道。

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现在,吴晓燕自己买了一辆白色的小轿车,周末一家三口经常驾车出游。“以前从市区到郊区都很不方便,现在开车去趟福州也就个把小时,私家车的普及,使得百里之遥变成咫尺之隔。”吴晓燕说。

拥有小轿车不再是遥远和不可触摸的梦。改革开放40年,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印证了时代的变迁。

高铁拉近与家的距离

“以前坐一趟火车出三明都难,更不要提出省了。”家住三元区三化五村的贾宜春感受很深,年轻时他一直想回老家湖南看看,以前出行条件不允许,现在有了高铁,不用换乘,4个多小时就能直达长沙。

今年9月,儿女们放下手中的工作,特意抽出时间帮他圆了梦,让他回到离开了50多年的家乡省亲。老人由衷感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

1993年,永安车务段管内有鹰厦线、永嘉支线的运营里程237.6公里,其中鹰厦线209.8公里,永嘉支线27.8公里。1996年11月,三明直属站与永安车务段合并称永安车务段三明火车站。1997年12月,三明火车站在原址上开始动工建设新的站房,1998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

2003年3月21日,首列三明-厦门城际列车开行。三明火车站成为永安车务段辖区的始发站,并列入南昌铁路局的一级车站。

那个年代,这条铁路线主要用于运送货物,简陋的车厢,开起来轰隆隆响,还颠簸得不行。家住三钢的苏大妈,今年71岁,女儿远嫁至重庆多年,老俩口心里十分挂念,但因为晕车,一直没能出去走走。

2004年6月,江西、福建两省三市,即福建省三明市、莆田市和江西省抚州市,开始研究建设向莆铁路方案。经过10多年研究、测算、建设等,三明北站于2013年9月26日与南昌西站和向莆铁路同时正式开通投入运营。

三明直达重庆的高铁通车后,苏大妈和老伴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老俩口结伴去了一趟女儿家,这才让老人放心。回想起这趟旅程,她说,高铁坐着舒服,又快又稳,以后想去随时都能再去。

据统计,2017年,三明北站全年发送旅客达720万人次,日均客发量近2万人,高铁已经成为百姓出行的重要方式,拉近了在外游子与家的距离,让人们享受高质量的交通出行体验。

如今,鹰(潭)厦(门)铁路、向(塘)莆(田)铁路穿越三明境内,形成“一纵一横”铁路运输通道,结束了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铁路正线里程达到370公里,全部为电气化铁路,我市进入双线快速运输动车时代。

“从绿皮火车到动车,再到快步迈入高铁时代,交通变化日新月异。”在交通部门工作了10年,工作人员郑联彪感慨地说,“多元化的出行方式给了人们多种选择,便捷的交通服务把人们说走就走的旅行变为了现实。”

机场通航进入“高飞”时代

2016年3月7日,三明人民期待30多年的三明沙县机场正式通航,这标志着三明在交通史上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进入“高飞”时代。

“以前去北京旅游,要坐16个小时才到,在火车上吃不好睡不安稳,前段时间去北京出差,从沙县机场坐飞机,中午吃完午饭出发,下午就能到了。”永安市民魏先生深有体会。

11月4日,三明至重庆往返航班正式开通,这是三明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航线后又开通的一新航线。

“现在去重庆吃火锅,不用几个小时就能到了。”年轻小伙胡德江兴奋地说,去年上半年去重庆探亲坐了12个多小时动车,是他目前坐过最久的一次车,去时满怀期待,但坐车过程却让人着实“痛苦”。

数据统计,2016年,三明沙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0461人次,货运63.6吨,截至去年底,机场保障航班1968架次,旅客运输量突破20万人次,货邮总运输量超过373吨,已超过周边地区的浙江衢州机场和福建龙岩冠豸山机场。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