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安,有一群鑄「劍」為犁的「少俠」,為了讓夢想開花結果,他們十數年磨一劍,只為了能在刹那間一擊定成敗。他們就是「市隊縣管」的寧德擊劍隊。 當記者來到寧德擊劍隊訓練場,一件件汗水浸透的擊劍服令人動容,一根根磨損彎折的劍條見證著他們十數年付出的努力。訓練館的劍道上,幾十名「小劍客」正分別進行一對一的實戰訓練。他們單手持劍,踏著如舞者般輕盈的步伐,在你來我往中尋找對方的破綻,伺機出擊。然而,優雅潇灑的動作背後,是旁人難以體會的艱辛。 擊劍隊教練奚曉春告訴記者,在實戰訓練中,教練會刻意引導運動員刺中和被刺中,以鍛煉技巧,因此運動員們也要承受更多的疼痛考驗。「前一陣為了備戰第十六屆省運會,暑假裏孩子們一天要訓練8個小時,平均出劍三四千次,有時一場實戰下來要刺斷兩三根劍條。」 「擊劍項目不但要求選手身體素質好,還要有很強的敏捷性、協調性、爆發力和耐力。」相應地,常年訓練也造就了孩子們的狠勁和敢打敢拼的精神氣質。 「寧德開始系統訓練擊劍運動員是在2003年,場地與當時的福安市武術隊合用,只鋪設了一條劍道,劍只有十把左右。」奚曉春回憶說,隊伍成立之初條件簡陋,隊員們在暑假集訓時沒住宿點,奚曉春把自己10平方米左右的宿舍騰出來給女隊員打地鋪,男隊員只能強忍著蚊蟲叮咬睡在訓練館裏。這樣備戰一年多後,在2006年第十三屆省運會上,寧德市擊劍隊奪得1銀、3銅,實現了寧德擊劍項目獎牌數零的突破。後來,訓練場地轉入2003年創辦的基地校逸夫小學內,各項條件才得到提高。 15年間,寧德擊劍隊先後培養出1名健將級運動員、4名國家一級運動員、15名國家二級運動員,獲得全國性賽事獎牌共30多枚。在第十六屆省運會上,寧德擊劍隊收獲1金1銀3銅和體育道德風尚獎。 本報記者 林雙偉 通訊員 鄭祖輝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