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 正文
尤溪:朱子文化传承“活水来”
2018-10-30 08:23:42 方炜杭 邱慧敏 苏春凤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李楠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生开笔礼在尤溪县朱子文化园举行。

与以往诵读式不同,888名学生组成了陶笛、古琴演奏队,将《朱子家训》以唱诵的形式演绎。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词句,给人以听觉和情感上的震撼。

融入了原创曲目,让学生们对朱子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感悟。多年来,作为朱熹诞生地,尤溪高度重视朱子文化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运用,不断创新形式,让朱子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

“陶笛吹起来”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促进会会长朱茂男表示,“《朱子家训》可以唱,可以朗诵,也可以写成书法,317个字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具有普世价值。”

作为《朱子家训》演绎的作曲者,中国陶笛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林烨说,陶笛正好是尤溪实验小学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乐器之一,以陶笛演奏的形式去谱写《朱子家训》,形式活泼,适合小朋友展现。

在创作的过程中,林烨将朱子家训分为3个章节,分别是《活水流长》《朱子家训》《薪火相传》。林烨介绍,《朱子家训》的词有多有少,有的一句4个字,有的一句7个字,要做到朗朗上口并不容易,创作的时候难以平衡。最后,林烨耗时一个多月,通过3拍式和4拍式综合使用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尤溪县就开始朱子家训的研究,把朱子家训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注重古为今用,着力增加朱子文化乡土教材、简明读本修编等投入,以家风家训为主的朱子文化教育,已成了尤溪各个中小学校的“必修课”。通过这些课程和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塑造良好的品格。

尤溪县实验小学副校长陈维森说:“有唱、有诵,这种方式更能让学生记住《朱子家训》的内容,并与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结合。”

“古琴弹起来”

古人常把琴棋书画称为“雅人四好”,据古籍记载,朱熹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中有不少音乐著述,并留下了《琴律说》《声律辨》等文章,古琴曲《碧涧流泉》《月坡》《水清吟》就为朱熹所作。

22日晚,尤溪举办“朱子故里品秋韵”古琴音乐会,姚公白、张为群、韦海波等10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采用古琴独奏、箫独奏、琴箫合奏等形式,表演了《春江花月夜》《忆故人》《平沙落雁》等乐曲,令在场听众如痴如醉。

近年来,尤溪县实施“家有弦,户有诵”工程,不断挖掘朱熹和古琴的音乐思想,开展“朱子古琴之乡”创建工作,把发展古琴文化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尤溪五中、七中、文公初中、第二实小、老年大学还被授予尤溪县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进校园示范学校”。

除了去年底成立民族管弦乐古琴专委会,尤溪先后开设沈兰国乐学苑、实验小学、碧叶馨古琴培训中心3个古琴教学点,多次开展古琴业务研习、培训活动,促使更多人了解、参与、学习古音,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

“目前,专委会共有会员40余人,已开办公益教学班12个班,学员100余人。为中小学校赠送古琴100床,并免费培训师资,指导学校开展古琴教学。还邀请古琴专家学者来尤

溪开讲座等,指导和促进琴学普及。”尤溪县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蓝玉说。

“情景剧演起来”

尤溪素有“礼仪名邦”之美誉,自古以来,“士颇知学,户有诵,家有弦,彬彬然风雅是尚”。挖掘濒临失传的“朱子礼乐”正是尤溪县弘扬朱子文化的当务之急。

2015年,大型歌舞情景剧《朱子礼乐·儒风雅韵》首次登台,获得了四方来宾的好评。演出共分为“序幕”“蒙童开笔”“成人冠笄”“成婚喜礼”“祭祀吉礼”“相和之歌”6个篇章,给观众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古代尤溪的“通礼”“开笔礼”“成人礼”“成婚礼”“祭礼”等朱子礼仪。至今在各类重大活动中已排、演10多场次。

周治彬是歌舞情景剧《朱子礼乐·儒风雅韵》的总导演,也是舞台脚本的执笔者。他从

百姓生活中、从《尤溪县志》和《朱子家礼》等各种资料中,挖掘古代的朱子礼仪。他说,如果只是在舞台上解说礼仪或者简单地做些跪拜的动作,势必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将情景与歌舞交融起来,每一场既有礼仪表演部分,又有歌舞穿插其中,形成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容易被大家接受”。

此前,一场歌舞情景剧《朱子礼乐·儒风雅韵》的演出,需要2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演员,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小的“工程”。为了方便演出,满足更多的演出需要,周治彬他们还对歌舞情景剧进行改编,对演出脚本进行了重新编写、对演出内容等重新编排,最新版的演出演员已缩减至80人。

周治彬告诉记者,舞台脚本已改了大约10稿,“脚本出来后,大家分组去排演,然后根据彩排情况,又进行了修改。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