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閩港交流> 網絡輿情 > 正文
新聞背景:數字解碼港珠澳大橋
2018-10-23 16:55:20 王攀 周強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楠  

新華社廣州10月23日電(記者王攀 周強)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港珠澳大橋23日正式開通。這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在這曆史性的時刻,一組數字帶你更好地了解這座「超級大橋」。

——55公裏: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通車後,旅客從香港大嶼山口岸人工島出發,沿海岸一路前行12公裏,就會抵達大橋東人工島,再穿越6.7公裏海底隧道,即可上升到距離海面達50米、有著「中國結」美譽的青州橋上。之後,在海面上禦風而行22公裏,經過美麗的「海豚塔」江海橋和「風帆塔」九洲橋,抵達珠澳海濱。全橋跨海段總長42公裏。

——120年: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設計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標準。

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科研人員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提出了「港珠澳耐久性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工程防腐技術措施。在研究和建設過程中,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應運而生,在多個領域填補了中國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空白,諸多施工工藝及標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42萬噸: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主體工程的主梁鋼板用量就達42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體育場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500人: 2010年,「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範」正式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1家企事業單位、8所高等院校組成了超過500人的科研隊伍,共完成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産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

——「零傷亡」: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者始終高度重視海洋資源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建設,從工程管理到技術研究,都在生態管控與能力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汙染」和中華白海豚「零傷亡」目標。

——100公裏和80公裏:通車後的港珠澳大橋,橋面限速100公裏/小時,隧道限速80公裏/小時,實行貨車與小客車分道行駛。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