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电 (记者 杨喆)随着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翘首以盼的“一小时工作生活圈”也将正式问世。 一桥飞架三地,香港政、经、学界人士认为,随着交通“闭环”的形成,区内要素流动极大便利,经济“经脉”将得以打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大湾区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七大合作重点领域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排在首位。 资料图:9月18日,强台风“山竹”吹袭香港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图为位于香港海域的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对中新社记者分析指出,当生产要素流通成本太高时,区内市场很难得到充分发展。随着基建逐步完善,粤港澳三地共同把融合的成本降低,其他的更多交给市场发挥作用,正面效果自然会逐步显现。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则以形象的类比解读称,香港过去发展集中于港岛,随着人口增长,地不够用,正是借助多条隧道将港岛同九龙、新界连通,扩阔发展边界。香港能有今日成就,与当时基建的远见密不可分。“如今大湾区内交通基建的作用也与其类似,将帮助香港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突破瓶颈。” 港珠澳大桥正是打通这一“经脉”的重要一环。这一全长55公里的大型跨海通道由桥、岛、隧道和粤港澳连接线组成,将首次实现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对接,从根本上改变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之间客货运输通道以水运为主和陆路绕行的情况,将珠海和香港两地的通行,由陆路3个多小时、水路1个多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车程。 图为港珠澳大桥香港段。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加之上月开通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看来,一系列跨境基建项目布局在香港的不同方位,便于在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多个城市之间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有助提升大湾区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基建是加强协同发展的基础。”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对记者指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打通区域经济动脉,有助吸纳人才,除连接珠江口东西岸,其影响还将辐射至整个珠三角,使得多个城市协同迈进。这一过程中,香港也可更好发挥自身优势。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长余国春也对其积极意义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一小时生活圈”将为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为多个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经营国货生意的他特别提到,物流的便捷也必将刺激区内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交通“闭环”的形成,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副总监黄醒彪认为,大湾区将更加接近于成为一个整体,物流网络通达,高端人才自由流动,在“大”的同时真正形成协同效应。“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大湾区为平台,更多企业可加强联系,携手对外投资。” 在内地与香港加强创科合作、中央支持香港发展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背景下,汇聚创新资源、人才优势、产能优势的粤港澳大湾区备受瞩目。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尤为关注港珠澳大桥通车将带来的变化:“珠江西岸的珠海、江门、中山工业产能会得到释放,香港则更多起到基础研究作用,并输送人才到区内其他城市,携手发展创科。” “‘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将有助开阔区内青年人的视野,改变他们对于大湾区的时空概念,缩短心理距离,模糊城市间区隔,带来更多机遇。” “港珠澳大桥如同一块木板,将填补大湾区‘水桶’的短板,使其更加完整均衡。”陈勇认为,随着湾区更成熟,释放的潜力只会更大。“有的青年人错过了改革开放机遇,大湾区则绝不能再错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