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出「生態+」碩果 ——寫在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綠色,是漳州最鮮明的發展底色;豐收,是漳州人最熟悉的田野體驗。 金秋暖陽鋪灑在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林語堂故裏的蕉葉、萬畝荔枝海的果林,草木有心,以啓世人:努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漳州人收獲了「生態+」碩果。 果實,不僅飽含汗水,更蘊藏著智慧。豐收是什麽?不是單純的增産,而是産量、質量、效益的全面豐收。被譽為「福建烏克蘭」的漳州,早已不滿足于「扁擔插在地裏就能發芽」。當肥沃的土壤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當勤勞的雙手觸碰連接世界的網絡,我們看到,蘭花種子飛上太空,蘑菇生産搬進廠房,早晨的漁獲成為「北上廣」的晚餐,連「凌波仙子」的開花時間也交給我們掌控。在這裏,現代農業與生態融合發展,那些守護、打造綠水青山的人有了更好的「發財」機會。 豐收,不僅是生産,更體現生態。置身于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中,我們可以從容地呼吸新鮮空氣、自在地悠閑發呆,盡情享受漳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福利。漳州,正在探索一個源于第一産業、又高于第一産業的「生態+」發展模式,傳統的特色農業在現代都市中以一種別樣的方式存續,原本只有經濟屬性的農産品,因為「生態+」的注入,擁有了更為豐富的社會屬性。豐收時節,遍布累累果實的山頭,不僅是農民眼中的金山銀山,更是全社會共享的生態美景。 此刻,我們收獲了喜悅,更收獲信心。四十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廣袤的田野帶給時代無數的啓迪和驚喜。根植于腳下的熱土,我們見證了五谷豐登、瓜果飄香,收獲了「五湖四海」生態美景。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成為農村大地上最響亮的聲音。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民豐收節描繪了最深遠宏偉的時代背景,為這個節日注入了更深刻的內涵與使命。 展望未來的征途,信心在心中升騰。豐收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們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吃生態飯、走生態路、做生態事,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讓每一天都是豐收日,每一日都是歡慶節! (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