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服務隊在路上(前1為服務隊發起人李文) 東南網9月12日訊(本網記者 蔡意)白露時節秋雨寒。9月9日,洋中民間愛心志願者服務隊又吹響了「集結號」,新的一場關愛幫扶活動開始了,這次幫扶的對象是洋中鎮坪坑村三石自然村的一位低保戶留守老人。這也是該志願者服務隊成立1年多來的第82期活動。 志願者服務隊與幫扶對象 一位老人灑下了愛心種子 李文,尤溪縣洋中鎮洋中村的一位75後男青年,熱心公益事業,他在當地經營著一家小旅館,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這家小旅館。2016年下半年的一天,一位旅館常客與李文茶聊起了公益。這位常客是長期在莆田經商的洋中鄉賢,經常參加莆田各地的民間愛心志願者活動,他向李文講述了仙遊老人曾德梅的公益事迹。【記者注:曾德梅(1930年6月-2017年6月12日),男,莆田仙遊人,曾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自2000年起,他開始從事愛心助學活動,16年來,先後募集助學款3800多萬元,使2萬多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被譽為「助學爺爺」「愛心老人」】 「洋中能不能也有一支民間愛心志願者服務隊呢?」當天的聊天內容對李文觸動很深。當晚他輾轉難眠,一直思索著這個問題。次日,這位旅店常客推薦了莆田仙遊縣榜頭鎮民間服務隊一位發起人,希望李文可以向他取取經。很快,李文就聯系上了這位公益發起人,但一番交流後,李文卻倍感壓力。 「愛心之路不好走,你要三思而後行。」這是對方給李文留言的一句話。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李文思量著自身經濟條件、時間和精力、社會輿論,還有其他預想不到的問題。那幾天,矛盾和抉擇幾乎占據了李文的所有時間。李文求助身邊的好友,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身邊的好友都非常支持他。「做公益,問心無愧就好,盡管去試試,失敗又何妨?」李文恍然大悟,糾結幾天的問題,在他心裏已經有了答案。 三個人,100元、200元、300元,籌到了第一期的600元愛心款。李文了解到,弓竹黨自然村一位智障單身漢生活十分困難。李文和兩位好友,開著自己的車,購買了一些生活日用品,並帶著現金紅包直接到實地進行慰問。就這樣,第一期愛心志願服務活動完成了。一位熱心的朋友了解到此事,將第一期活動的圖片配上文字制作成「美篇」分享到了朋友圈和微信群。 「沒想到居然收到了很大的反響,這也激勵了我繼續把愛心之路走下去。」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志願服務行動吸引了很多人關注,很多愛心人士主動聯系上了李文,表示可以捐款捐物,有人也建議李文要盡快成立服務隊,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志願者服務隊「生根發芽」 2016年10月1日,洋中民間愛心志願者服務隊正式成立。成立後,最重要的就是捐款從哪裏來?這是服務隊能否持續的根本。「開始我們組建了微信群,都是朋友拉朋友入群。我們倡導群員募捐,一人一天1元,積少成多。」李文說,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質疑聲常有,退群也是常事。「我們堅持把每次活動的情況,以「圖文+視頻」形式發到微信群裏,並公示收支明細。慢慢的,大家看到了我們的行動,就開始形成良性的蝴蝶效應,通過各種渠道捐款的人就多了,捐款的金額也多了。」李文告訴東南網記者,現在當地對志願服務隊都比較認可,特別是在外工作創業的鄉賢,非常關心志願者服務隊,主動聯系問需求,針對幫扶對象,還有許多大額定捐的案例。當然,蝴蝶效應迎來的不僅僅是捐款的人和錢,還有許多社會人士紛紛加入了志願者服務隊。 「洋中鎮這些年經濟發展的還不錯,當時就覺得大家的生活都挺好的,沒想到通過實地走訪發現還有許多人的生活非常困難,真的需要幫助。」朱友邦是當地中學的一位語文老師,40多歲的他現在是中學裏的學科骨干,平日裏教學壓力很大,但他表示只要沒有教學任務的時候,都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李愛梅是愛心志願者服務隊中的一名女志願者,善聊的她也是洋中村委會的婦聯主席,「我本身的工作就是關心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當時看到朋友圈裏關于愛心志願者服務隊的時候,就覺得我應該可以做些什麽。」很快,李愛梅也加入了服務隊,現在負責日常記錄工作。李愛梅表示,做了這麽多,只希望更多人能夠理解志願服務,喚醒大家的愛心,一起幫助困難人員。福建尤溪潤竺制品廠是當地一家竹制品加工廠,這些年訂單不斷增加,工廠裏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作為廠長的蔡宣巧自然是個大忙人,「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參與志願服務。作為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作為個人,能夠身體力行的參與,自己覺得非常開心且有意義。」作為首批愛心志願者服務隊的一員,蔡宣巧可謂是「出錢又出力」。 講述志願服務中的愛與感動 「上塘村一位80多歲的留守老人,行動不便,語言障礙,每次志願者服務隊來看望她,她都非常的激動,雖然她『咿咿呀呀』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但我們能明白她的心情」。當志願者服務隊要離開的時候,她都拄著拐杖,堅持把大家送到村口,一邊還摸著眼淚,每次都感動了一行人。 志願者們告訴記者,在志願服務中,他們也收獲了滿滿的感動,更讓他們感到欣喜的是,一些幫扶對象在接受了幫扶後,願意把愛心傳遞下去,把善意與人分享。 貓坑自然村有一位智障少女,聽到車鳴聲,就跑出來,看到志願者服務隊的到來顯得非常高興,一位愛心志願者給她拿了個大包子,她拿到包子後,就馬上分了一半遞給參加志願服務的一位小朋友。「場景真的很感人,每一次的感動,都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去做公益。」李愛梅說。 從一開始的「吃飽沒事干」,到現在聽到愛心志願者服務隊就豎起大拇指,當地人的觀念轉變,都源于志願者服務隊的行動。當地一位村民告訴東南網記者,可以說洋中本地沒有人不知道民間愛心志願者服務隊,「這是洋中的正能量」。 愛心志願者服務隊裏有一位特殊的隊員,他是洋中鎮民政辦主任謝仁豐,「除了有公務,其余時間有空都參與。」謝主任告訴東南網記者,雖然他是以個人名義參與,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更直接了解到需要幫助的人,對于符合相關政府幫扶條件的對象,他會介紹如何辦理有關申報手續並盡力協助。對于洋中民間愛心志願者服務隊,他認為:「應該說民間的愛心組織是我們民政部門的一個很好補充,我們也非常認可和支持」。 據統計,截止2018年8月31日,洋中民間愛心志願者服務隊共接收捐款共計284125.11元,支出232126.49元(其中關愛弱勢群體善款支出164681.49元,助學善款支出67445元),幫扶弱勢群體100多人次,幫扶對象已經覆蓋了全鎮有人居住的所有村落。在洋中鎮當地,愛心志願者服務隊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還在不斷的傳遞正能量,溫暖著洋中這座小城鎮。 志願者服務隊開展「義剪」公益活動 記者手記>>> 做公益,其實念想就在一瞬間,那是一種本能,無問西東。 做公益,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屬,並不是我們挂在嘴邊而又高高在上的詞語。 做公益,聽從內心,不懼閑言碎語,社會沒變,善心永恒。 洋中民間愛心志願者服務隊,一個年輕的民間公益組織,希望她不忘初心,健康成長,讓大愛在小城中繼續傳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