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八閩鄉訊 > 正文
生態立鄉 基礎先行 産業富民
2018-08-14 09:45:37 韓承斌 黃起青 葉羅彪 來源:閩東日報  責任編輯:李楠  

  ——周寧縣禮門鄉創新思路推進鄉村振興

陳峭美景引遊客露營觀賞

禮門鄉,位于周寧縣西南部,生態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是該縣第一個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命名的鄉鎮。千年火山口上的陳峭、「八閩首景」的滴水岩、洞中藏洞藏秀水的蝙蝠洞、「閩東西雙版納」的後壟大峽谷、大碑村的千年紅豆杉等景點,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讓金山銀山變成群衆實實在在的收入?禮門鄉創新發展思路,主動融入周寧縣「全域旅遊」發展大局,以「生態立鄉」,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把點扮靓,把線做美」,進而「串珠成線、連片推進」。

基礎先行

大小景點串珠成線連片

8月7日,記者乘坐周寧至禮門的班車,一路山青水秀,不到半個小時,就來到禮門鄉。

「以前這條路坑坑窪窪,蜿蜒曲折,開車至少要1個小時,對我們開車師傅是不小的挑戰,對乘客來說更是煎熬,幾乎每趟車都有好幾人暈車。」在這條路上跑了十幾年的魏師傅說。回憶過去的路況,車上的乘客感慨道:「路難走,都是坑,外面的客商來一次怕一次。」「農産品運不出去,外頭的新鮮玩意兒也不好弄進來。」

自然資源再豐富,風景再美,路不暢,想要發展旅遊也只是紙上談兵。2013年,禮門鄉政府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近1700萬元,以二級路的標準改造提升進鄉道路。2015年,道路順利通車。

「路修好後,車程也縮短了,來鄉裏玩的遊客漸漸多了。」魏師傅說。

通鄉道路的改造提升為禮門發展生態旅遊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新問題又出現了:遊客如何深入腹地,近距離感受當地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呢?

「禮門地域面積134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一個村就是一個景點,可村落相對分散。只有把通村路網完善起來才能串點成線。」禮門鄉黨委書記孫永全說。于是該鄉又想方設法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巧串大小景點:投資6000多萬元,改造提升禮門-陳峭17公裏的道路;投資500多萬元,整改禮門-大碑4公裏的道路;有序推進禮門-山頭、仕本等村及大林至李墩北洋農村「四好」公路建設。

深挖細掘

「綠水青山」成致富引擎

這幾天,趁著晴好天氣,吳助瑞督促工人加快鋪設明礬廠舊址至樓下村的600米石階道路。

由于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樓下村成了「空殼村」。村附近山體富含明礬礦,引得企業前來挖礦,既汙染環境,又對山體造成極大破壞。2013年,鄉政府強制關閉明礬廠,並出資300萬元處理垃圾汙染,綠化山體,如今只留下一些礦洞、舊廠房。

去年,外出經商的吳助瑞在縣「回歸工程」的號召下,瞄準了老家生態旅遊的發展潛力,決定「回鄉大干一番」,成立了福建文峰錦有限公司。

「原來鄉裏計劃推進樓下舊村複墾,了解到我的開發想法後,便保留村裏原貌,全力支持我搞旅遊開發。」吳助瑞說,明礬廠是個破壞環境的反面教材,通過對礦洞改造,可以讓遊客通過現場及影視材料感受當年采礦的整個流程,告誡世人破壞生態環境謀求眼前利益永不可取。他還修繕了村裏的古民居,發展民宿。

吳助瑞滿懷信心地憧憬著:「明礬廠廢礦、滴水岩、蝙蝠洞都分布在禮門至陳峭的路兩側,這條路和我們的開發項目同步推進,等路修好了,遊客就可以感受『一條龍』風光啦!」他還計劃在樓下村和陳峭村建設電纜車項目,加強兩個景區的互動性,讓遊客能在高空更好更直觀地飽覽秀美山川。

陳峭有著千年遺存的古民居、險峻宏偉的岩石峭壁,絕美的日出雲海,名聲在外。村中陳氏五兄弟出資5000多萬元,村民衆籌200萬元,成立陳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興建景區,引得四方遊客紛紛前來觀光旅遊。

為了助力景區發展,鄉裏爭取上級古村落保護資金900多萬元、美麗鄉村建設資金110萬元推進鄉村建設,並投資100多萬元建設引水工程,開展村莊綠化,推動小花園、小菜園等「微田園」建設,栽種紅葉石榴、櫻花等樹種5萬多株,進一步完善景區配套設施。

如今,該村已被評為首批「中國鄉村遊模範村」、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每年吸引約17萬人次遊客前來一睹「芳容」。

悄然間,一批以民宿、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快速崛起。目前,該村已發展民宿21家、農家樂6家,就連周邊的常源村也發展了不少民宿和農家樂。

「陳峭景區是我們鄉乃至全縣的龍頭景區之一,它的成長已經慢慢發揮出輻射帶動作用。」孫永全說,與此同時,該鄉深入挖掘當地獨特的風光魅力,推進項目策劃,探險幽谷、後壟大峽谷、大碑-仕本三大片區也正在與投資商洽談,以尋求最生態、最合理的開發方向。目前,已完成探險幽谷片區蝙蝠洞、滴水岩景區前期開發設計,將啓動滴水岩書院、廊橋項目建設,加快爭創滴水岩-蝙蝠洞3A級景區步伐。

産業發展

助力困難群衆精準脫貧

夕陽西下,一抹亮麗的晚霞與青山峭壁相映成趣。在陳峭景區的棧道上,宋延月清掃著地上不多的垃圾。宋延月老伴早已過世,唯一的兒子因意外成了殘疾人,年幼的孫女還在上學,原是陳峭村的貧困戶。

了解到老人的身體狀況和家庭情況後,鄉政府安排她擔任景區保潔員,每月有了固定收入。

「多虧政府幫忙。現在的景區衛生不難做,也不用花多少時間。」宋奶奶說。

像宋奶奶這樣,在各景區擔任保潔員、道路養護員、河道專管員的,全鄉還有36人。這是禮門鄉將旅遊産業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通過為他們提供適宜的公益性崗位,助力精準脫貧。旅遊産業的發展,還讓當地許多村民能在農閑時到旅遊公司就職打零工,賺點「外快」。

「客人來農村就喜歡吃地道的『土味』,所以我和溪兜村一合作社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他們的雞都是半散養式,味道好,一年能消費500多只。」經營民宿和農家樂的陳妙皇介紹。隨著陳峭景區的發展,當地以遊客為消費主體而成立的農業合作社有5家,合作社養殖雞鴨羊等,年營業額可達40多萬元。

在景區擺攤設點的黃振程說,自家産的錐栗、菜干可是搶手貨,在家門口一年就有上萬元收入。據了解,陳峭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由2015年的0.92萬元增長至2017年的1.4萬元。2017年,該村1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為進一步加快産業扶貧步伐,鄉政府出資在禮門新村建起一棟棟頗具北歐風情的小木屋,成立「旅遊農産品銷售平台」。老百姓自産的農特産品可以在這裏銷售,還可通過電商實現農旅産品線上、線下銷售。

「只要農戶有農産品,打個電話,我們都會上門去收購。」這裏的租戶魏少春說,去年從農戶那裏收購農産品約4萬元,鄉裏還會視收購情況,減免商鋪租金。

藏在深山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四方。如今,禮門這個大美山鄉正以自己獨特的姿態快速發展。一撥接一撥的遊客慕名而來,盡享「鄉在林中,家在綠中,人在畫中」的美景。(韓承斌 黃起青 葉羅彪 文/圖)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