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方炜杭 林宇熙 通讯员 邱灿旺)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泰宁县结合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把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全覆盖的产业脱贫之路。 2012年,泰宁被列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60人。2017年,泰宁县全年共接待游客4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77亿元;293户880人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实现脱贫。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降至11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7.67%下降到0.11%。 抓共建,机制创新不漏一村一户 盛夏时节,泰宁喜迎八方游客。今年,泰宁新增了一“景”。 从泰宁县城出发,沿省道朝东北方前进约10公里抵达朱口镇音山村,路旁矗立着一座大型智能温控大棚。棚内,五颜六色的小番茄挂满枝头;棚外,望不到边的向日葵迎风绽放。 “小番茄采用无土栽培,十几个品种,现摘现吃,除了提供游客采摘,还以每公斤30元的价格直供福州多家高端超市。”大棚经营者是福建金湖牧歌公司,项目负责人郑必云说,公司已在音山村流转近千亩土地,将围绕温室大棚在周边建设一个集农业观光和体验活动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 对项目进展,泰宁县委书记吕国健尤为关注,因为这大棚的建成,可为包括音山村在内的7个贫困村每年分别带来5万元租金。这些村多散布在偏远角落,其中,最远的大龙乡大布村,距县城超40公里。 近年来,得益于泰宁旅游产业发展,很多村已率先迈上致富路。但旅游资源并非村村都有,加上地理位置不佳,过去各自为战实施产业帮扶,影响了一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5年4月起,省派三明市驻村工作队提出“多村捆绑,飞地造血”思路,以解决传统帮扶力量分散的问题。这得到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并决定以交通最为便利的音山村作为项目所在地,试点“春风工程”。 各方合力推动下,7个村每村投入10万元,“春风工程”专项补助140万元(每村20万元),省农科院专项补助100万元,筹集各类资金400余万元,建成智能温控大棚15亩。 紧接着,7个村又成立股东会,注册泰宁春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拟以整体承包出租方式获取收益。 “这里生态好,这方式又为我们省去大量前期投入。”项目很快引起金湖牧歌的关注,他们决定作为承包方开展经营,保底每年支付每村5万元租金,而且,随项目效益逐年增长,租金将不断提高。 各村从此有了稳定的“飞地造血”功能,根据协议,投资项目每年分配给各村的净收益的40%归村集体,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60%作为贫困户的帮扶款,其中60%帮扶因残因病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40%购置生产资料帮扶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后,收益再归村集体。 既扶村集体又扶贫困户、既扶项目又扶产业、既扶当前又扶长远。目前,泰宁已全面启动实施“春风工程”村集体收入增收三年行动计划,设立12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优先把参与旅游经营的村作为试点,目前已实施35个试点项目、49个村受益。 促共享,心手相连共奔富 “春风”吹拂,无旅游资源的村无中生有,拥有旅游资源的村正通过打造新型经营体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发展红利。 梅口乡水际村地处金湖核心景区,上世纪80年代因拦河建坝,从现在的大金湖底部搬迁至现在的位置,一度因无序竞争,成为“照明靠竹片、吃粮靠回销、用钱靠救济、外出靠划船”的省级贫困村。 2004年,村里联合金湖渔民组建渔业协会,并在县里支持下取得金湖渔业养殖承包经营权,改变以往只捕不养、渔业资源枯竭的局面。此后,根据这一思路又成立家庭旅馆协会、游船协会,形成三大协会,并推行公司化、市场化经营管理,持续做大蛋糕,成为“三明旅游第一村”。 为让更多人受益,2015年,渔业协会首次实施扩股,吸收周边6个乡镇32个建制村的970多名农户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73人,每股每年分红2600元。此外,还优先提供就业,48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 一些成长中的龙头企业正成为引领产业融合的先行者,共同奔富的领路人。 在梅口乡政府所在地,一座清代中期徽派风格民居环抱于茶山之中,它从江西南城迁建于此,历时3年,改造成茶文化主题民宿“状元茗舍”。 庭院古朴雅致、茶香四溢,民宿共有茶文化主题客房9间,并设茶叶品鉴厅、茶叶展示厅、餐厅等,于2017年8月底开始运营,获省级观光工厂称号。 “在茶园种茶、采茶,到茶厂制茶,住民宿品茶,游客可全程深度体验茶文化之旅。”福建状元茗有限公司董事长陆耀全说,这是迈向三产融合的尝试。对村民来说,产业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 2017年,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状元茗公司推出“茶地主”众筹认养项目——梅口乡拥坑村通过10万元扶贫资金认购10亩公司茶园的5年承包经营权,认养期内由公司代为管理经营,公司以高于市场的回报给拥坑村作为收益,5年众筹期结束后返还拥坑村认养金。拥坑村将收入用于扶持贫困户的生产和生活。 提信心,激发脱贫源动力 美丽共建,红利共享,泰宁目前有900多个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发展。 大龙乡大布村的戴贵庭,前几年因父亲长期体弱多病、女儿天生脑瘫、妻子离家出走,成天无精打采,35岁的壮年成了贫困户。 多次谈心,典型激励,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曾经那个踏实肯干的戴贵庭回来了:第一年参加村里培育的食用菌合作社,种植收益6800元;今年一人种2万多袋,半年收入5万元。他又抽空自学锅炉维修,主动揽下合作社的维修工作。 同时,县里为他家量身打造“脱贫套餐”:父亲被聘为河道专管员,女儿享受基金补助。 “扶贫攻坚,不是扶公约数,也不是扶平均数,而要精准到每个个体。”县委副书记方剑峰说,扶贫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帮扶必须多措并举,系统组合。 通过产业带一份、政策兜一份、种养保一份,47岁聂长文后顾无忧,准备放手大干一把,一口气流转30多亩土地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有产业兜底,政府还免费帮我们一家投保意外伤害保险、计生家庭意外险,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他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