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8月5日电 题:慈善家田家炳:诗礼传家 大爱济世 新华社记者 郜婕 7月下旬的一个下午,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内座无虚席,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在这里共同缅怀一位备受尊敬的老人——慈善家田家炳。 田家炳7月10日在香港与世长辞。在99岁的人生历程中,他用前半生书写了从白手起家到身家数十亿的创业传奇,之后为慈善教育事业捐出绝大部分财产,更把后半生的全部心力投入到教育兴国的理想中。 追思会现场布置简单朴素,几盆白色鲜花衬托着田家炳身穿博士服的照片,再无其他装饰,契合老先生一生践行的俭朴作风。田家炳的家人、曾受他捐助的学校师生、各地教育界和慈善界代表等分别上台,分享他们对田老先生的回忆。 一生践行朱柏庐治家格言 香港田家炳中学教师古运疆在台上分享了诸多“田中人”对田家炳的缅怀和敬意。其中一名校友回忆,田家炳办公室挂着一幅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字画。他曾让学生“考”他,从洋洋数百字的文中随便挑一小节,他就能接着背诵。古运疆说,他相信田家炳“不单是背诵、更是活出了格言中的每字每句”。 朱柏庐治家格言的500余字,自田家炳幼年起就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一个诗礼世家。他的父亲老来得子,对他视若珍宝,取名“家炳”寓意“彪炳百代”。田家炳生前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给了他“无边的父爱”,但这爱“非常理智”,绝无溺爱,而是注重教爱合一,尤重品德教育。父亲把朱柏庐治家格言的一字一句反复教他,不但要他牢记,更要他实践。 田家炳不到16岁时丧父,但父亲的教诲他一直牢记,先贤古训包含的智慧也贯穿他一生的言行,助他立业成家,更促他回馈社会。早年辗转南洋创业,他以“己欲立而立人”的古老智慧,实践着现代商业的共赢之道;不论是经营生意还是家庭,他都恪守父亲“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的教诲;在香港成就事业后,他投身慈善,“达则兼济天下”。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这句话,是田家炳不忘的古训。他曾说,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每日生活所需全靠劳动者提供,因此自己除了尽力多做好事、回馈社会外,更应珍惜一切资源,不能浪费。 四子田荣先回忆,父亲在生活上俭朴到了极致,一套西服穿几十年,袜子补了又补,出门自带水杯,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步,甚至曾为省几毛钱车费提前几站下车步行。 为捐助教育变卖自住别墅 与田家炳极端节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捐助慈善事业的慷慨。1982年,已是亿万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财产,成立公益基金会,主要捐助教育事业。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氏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受到影响,向来言出必行的田家炳为兑现捐款承诺,变卖住了37年的花园别墅,所得5600万港元全部用于资助内地几十所学校,自己年过八旬却成了“无壳蜗牛”,晚年一直租房居住。 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为了帮助香港城市大学和理工大学取得有时间限制的配对性筹款,他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元,捐给两所大学。时任城大副校长的黄玉山在追思会上回忆起这件事时感慨:“借钱来捐款,这是难以想象的伟大情操。” 2010年前后,田家炳将名下仅余的4座当时总估值达20亿港元的工贸大厦业权转予基金会,并邀请社会人士加入基金会决策机构,自己则退任为荣誉主席,使基金会从由家族管理转为由社会人士共同管理的慈善机构。 田家炳为慈善倾其所有,而在他心中,他还拥有另一笔比钱财更值得自豪的“财富”。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慈善事业一直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九名子女自幼养成谦恭诚挚的待人接物态度,全家充满爱心。这点自觉比我在财富上的成就更具意义。” 田家炳重视家庭和子女教育,比起物质,更注重精神和道德上的“富养”。在他的教育下,九个子女自小懂得勤俭节约、己立立人,也认同父亲“留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后人”的想法。当年商讨卖房捐校时,九个子女无一质疑抱怨,这在看惯了“豪门恩怨”的香港实属难得。难怪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曾亲自挥毫题词“积善之家”送给田家炳。 临终仍牵挂“教育兴国梦” 田荣先在纪念父亲的文中写道,父亲临终前已不能讲话,离世前一天卧在床上写了许多字,虽然字迹紊乱,却仍很努力地写。其中有一句对儿女的叮嘱:每逢周六全家聚会以表亲情。“爸气若游丝,危在顷刻,但惦挂着的始终是这个家。” 让田家炳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牵挂的,还有他的教育兴国梦。家人说,老人家弥留之际眼睛已看不见,颤抖的手却仍握着一张中国地图。地图上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遍及全国,仿佛在替他重复他常说的那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田家炳年少辍学,未能完成学业是他个人终生的遗憾。他曾亲眼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的过去,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深刻思考。因此,他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连,早年投身实业不只为赚钱,也为贡献经济,后半生更是把全力支持教育作为贡献国家发展的着力点。 黄玉山在追思会上表示,田家炳不只是教育捐助者,更是亲力亲为的参与者。他秉持“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也提出“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重视教师培养和道德教育,重点扶持贫困、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他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思考,让他堪称教育家。 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基金会秉承田家炳的理念,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现状调整工作方向。近年来,基金会每年开展约70个项目,总投入在7000万港币上下,资助范围扩大至面向全社会,资助重点逐渐从支持硬件改善为主,转向着重提升教育素质、加强学生全人教育等方面。 追思会上,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孙晓说,田老先生辞世那天,她与同学集体向这位未曾谋面但却最为熟悉的老人默哀致敬,让她感受到“田家炳精神”在所有“田中人”心里植入“共同的信仰”:“正如17年前先生访问学校时所说,他不求回报,只希望我们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成就自己、回报社会,这或许也是‘田家炳精神’的核心——在不断的历练中发挥个人的最大价值,用这份小我的价值去感染更多人,回馈我的民族与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