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 正文
培养万千“工匠”,新龙岩发展有底气
2018-06-13 11:01:31 戴敏 温连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进  

通过现场实操指导,闵龙林带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东南网龙岩6月13日讯(记者 戴敏 通讯员 温连光 文/图)近日,龙岩市首届“龙岩工匠”评选结果正式出炉,来自机械、电力、农技、烹调等行业的8名职工荣获首届“龙岩工匠”称号。这8名“龙岩工匠”为闵龙林、李良、高孔长、钟菊文、丘友青、曾旺、饶鑫程、郑东文,他们有着高超精湛的职业技能、敢于创新的敬业精神和传承技艺的使命情怀,为企业排忧解难,推动行业发展,带动职业传承。

近年来,龙岩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和文旅康养三大支柱产业,打造有色金属之城、专用车之城、文旅康养之城和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的“三城一基地”,高技能人才建设无疑是助力龙岩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关键。

首届“龙岩工匠”评选,是龙岩挖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又一项有力举措,而随着“发现一批”“传帮带一批”“培养一批”的三个一批方式的推进,更多的“龙岩工匠”将会脱颖而出,为发展新龙岩注入坚实的人才底气。

大师传帮带,学徒成了新大师

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据龙岩市人社局副局长范伯群介绍,目前,龙岩共有1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7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5月31日,走进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龙马)位于永定高陂的厂房内,林美焕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装修完毕,在办公设备添置齐全后,马上就能投入使用。

今年35岁的林美焕是焊装车间的一级培训师,从事焊工培训培养工作,而这间即将启用的工作室是龙岩市首批7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从当年的一线焊工,到如今的技能大师,他经历了从学徒成长为人师的过程,而他的师傅,正是龙岩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闵龙林。

闵龙林2009年加入福龙马,修过车、做过装配的他从事汽车机械行业近30年。2012年,他调任焊装车间主任,从那时起,林美焕成了闵龙林的徒弟。凭借着对技术的钻研与精益求精的精神,闵龙林先后获得福建省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等荣誉。

2015年12月,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和进行科研攻关是闵龙林工作室最主要的两个任务。工作室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提升了生产经济效益,更传帮带了一批高技能人才。

三年多来,他先后与45名徒弟签订师徒培训协议,组织培训220多场,累计培养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高级技工2人。林美焕便是典型代表,学艺近6年,连续两次获得龙岩市焊工技能比赛前两名,并开办龙岩首批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从学徒变身为大师。

做好传帮带的同时,闵龙林工作室也成为产品技术研究的主阵地。走进林美焕工作室,呈列着众多研究成果。“这是我们自己研制的制作吸尘车副车架的焊接工装,它改变了拼接模式,减轻了拼焊强度,原本一天焊接两台现在提升到了三台;这个护栏清洗车的伸缩大臂工装,一天焊接件数从一套提升至三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介绍着这些创新成果,闵龙林一脸的自豪。

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闵龙林累计提出改善建议460多项,工作室拥有12项新产品和7项科技鉴定成果,其中分别有11项和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企业和行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龙岩市举行焊工技能大赛。

校地企合作,培养人才更明确

大师技能工作室是建立在企业内的传帮带平台,而依托专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专业且培养规模更大,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另一重要途径。龙岩这块红土地上,有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及龙岩技师学院等多所院校,在校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5月23日,龙岩技师学院与漳平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整合人才资源,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继长汀、武平、永定和连城后,漳平成为第5个与龙岩技师学院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的市(县、区)。

5月26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正式签约,正式成立厚溥IT学院,双方共建培养IT类专业人才。

连日来,龙岩校地、校企合作就像这个初夏般日趋火热。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在龙岩各院校中早已不是新鲜事,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方向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龙岩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龙岩学院与企业联合开班培养人才始于2012年。当时,为了深化校企合作,龙岩学院组建了“龙工班”,着力为龙工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这是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你要什么人才,就专门开设一个班。”龙岩学院教务处处长梁俊平说。而随着龙岩机械产业的发展,仅仅培养一个班的技能人才早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随后龙岩学院与龙工集团联合创建龙工学院,并分别与龙净环保、福龙马公司合作成立龙净(环保)产业学院、福龙马产业学院。在此基础上,学校整合龙工学院、龙净(环保)产业学院、福龙马产业学院,成立专用机械装备学院;201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2017年示范性产业学院。

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伴随着学院的成立便已开始。从最早的水泥同业班,到紫金铜业班,学院的技能人才培养应时而新,应需而变。

为了主动对接龙岩区域产业发展,去年7月,一场轰轰烈烈的专业群建设改革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展开。其中,环保装备制造和文旅创意设计两个专业群被评为2017年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此外,老年服务与管理、早教、学前教育等全新专业近年来先后设立,意在为龙岩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

据学院科技产学合作处处长吴国章介绍,2015年以来,学院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近百项,如今学院每年毕业生约2000人,近40%毕业生留在龙岩工作。

龙岩技师学院同样与龙马环卫等市属重点企业签订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协议,开设数控、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先进制造类专业,年培养高技能人才600人以上。

林美焕(中)现场焊接指导。

技能大比拼,发现大师的舞台

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职业技能的舞台,也是发现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我们每年举办的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就有20项左右,通过竞赛,我们发现了一批技能大师。”范伯群告诉记者,近年来,龙岩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探索以赛代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4月,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福建省选拔赛龙岩赛区比赛举行,电气装置、CAD机械设计、美容、美发、烘焙等五个项目的比赛吸引了来自全省43所学校的100多人参加角逐。最终,龙岩选手获得4个项目第一,5名选手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选拔赛。

据统计,5年来,龙岩市共组织50余场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涉及机电、服务、交通运输等十几个行业,竞赛工种30多个,5万人次参加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及各项预赛活动。

今年1月,龙岩市政府正式下发通知,评选龙岩首届“龙岩工匠”。最终,闵龙林、李良、高孔长等8人脱颖而出,荣获龙岩市首届“龙岩工匠”。“评选‘龙岩工匠’,是为了弘扬各行各业争创一流的劳动者风采,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大家争当技艺出众的能工巧匠。” 范伯群说。

据悉,今年龙岩将开展5项省级竞赛和8项市级竞赛,力求通过竞赛活动发现一批技能人才,“今后,我们每年都将以高要求高标准评选‘龙岩工匠’,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思想深入到各行各业的从业中,让人人都争当‘龙岩工匠’”。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龙岩培养初级以上技能人才42万人,比2012年增加14万人,增幅51.8%,其中培养高技能人才7.8万人。

整合多方力量 培养匠心人才

匠心,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创造的工作态度与精神品质。2016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首届“龙岩工匠”评选则开启了龙岩弘扬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新篇章。

机械制造业是龙岩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龙岩最具发展优势的产业之一。工匠兴,则制造兴,“工匠精神”与“龙岩制造”密不可分,而技能人才的多寡与质量是决定龙岩制造未来发展前景的最关键要素。

工匠精神是时代所需,更是龙岩所需,而如何培养发掘更多高技能大师,让这些大师为企业、行业注入生产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则需要企业、部门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作为高技能人才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激发企业内动力是重中之重。毋庸讳言,现实中众多企业对人才多采用“拿来主义”,重金聘请外来人才,时间短见效快,但所花成本却不低。同时,不少机械制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重视不够,工作考评重量而不重质,导致员工技能提升动力不足。调整考评机制,重视人才培养,不仅能激发员工自我提高积极性,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也将增加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让企业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工匠培养,更需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多一份呵护。当前,社会对于工匠的认识和观念尚有待于加深和转变。具体到现实中,便是从事技术劳动人员减少和员工自我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如果社会认可度低、传统的工人没有社会地位,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行业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形,相关技能大赛及大师的评选,企业的重视与认可,对大师的宣传推广,则是营造推崇工匠精神良好氛围的有力举措,而像“龙岩工匠”评选这样的动作无疑可以再多一些。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院校是培养工匠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时代下,对工匠的要求与培育更要应时而新,应需而变。实际培养中,院校首要便是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追求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理念,结合学校特色与社会需求导向,发挥各自所长,形成特色培养学科体系与教育模式。于龙岩来说,便是要紧抓“三城一基地”建设目标,努力培育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敏)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