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聞網訊 一場櫻花文旅節,為一個邵武大埠崗帶來了超過6萬的遊客量;一場美食民俗文化節,為延平區高鐵北站吸引遊客超過10萬人次,讓「中國百合之鄉」旅遊知名度大大提升;針對春季旅遊市場建瓯先後推出「玉山梨花旅遊節」、「南雅桃花旅遊節」和「水源小吃民俗文化節」,豐富了建瓯的旅遊産品…… 昨日,南平市旅發委提供的有關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全市各地共開展了二十余場旅遊營銷活動。這些活動既是集美食、民俗、農産品和鄉鎮風采展示的盛會,更是大武夷旅遊在營銷方式轉型和升級的一個寫照。隨著大衆旅遊時代的帶來,單純的傳統營銷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旅遊産業發展新需求。 探索,從未停歇。整合各方資源,借助活動進行突圍:將各種節慶、賽事、主題活動項目化;將扁平化的宣傳,轉化為多渠道、立體式的推廣;將純粹的活動宣傳,轉化為涵蓋各大旅遊要素的整合型營銷。 南平市旅發委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今年以來,遇到各地舉辦的相關活動,市旅發委第一時間抛出的問題是——如何將旅遊元素自然融入,並且發揮活動的邊界效應?如何實現活動結束後成果仍持續發酵?一改傳統的營銷理念,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嘗試,多與有關部門互動,發現借助活動將「吃、住、行、遊、購、娛、康、體、療」進行有機融合;通過對各地舉辦的活動進行系統整合,則有利于大武夷旅遊資源整體展示推廣,這對撬動全域旅遊發展升級有明顯效果。 據了解,在已經舉辦的二十余場活動中,不乏通過社會化模式運作的活動,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市旅遊營銷的轉型路徑。改變傳統活動賽事由政府主導運作的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將活動項目化,既調動了社會力量的積極性,也有助于項目的持續性。 該負責人說,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旅遊活動、賽事的策劃實施,豐富旅遊活動,也是一種創新營銷的模式。傳統的異地旅遊推介不僅有效宣傳的面比較局限,而且成本高但效果往往很難界定。如若通過各類大型主題活動的舉辦,不斷強化和延續變成固化産品後,則是為城市增加了新品牌、新名片。她表示,對于這樣的營銷手段,還將不斷地探索和提升,使之更符合大武夷旅遊産業發展和升級。 (鄭運魁) |